首页> 外科> 骨科> 肌强直> 什么是肌强直症状

精选回答(1)

李常月 主任医师 七台河市人民医院 三甲

擅长:擅长普外科尤其对肝胆胰腺,甲状腺和乳腺疾病有独特的见解。擅长于胆囊炎,胆囊结石,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癌肝癌以及结肠癌痔疮,肛裂。

提问

肌强直症状包括肌肉僵硬、运动迟缓、肌力减退、震颤、姿势不稳,这些症状可能提示多种神经或肌肉疾病,建议就医进行详细评估和诊断。
1.肌肉僵硬
肌强直是由于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收缩传递障碍导致持续的肌肉紧张和收缩。当肌肉持续处于紧张状态时,会导致代谢产物积累过多,进而引发肌肉僵硬。肌肉僵硬通常发生在四肢近端,如大腿前部、臀部等,患者可感受到肌肉紧绷且难以放松。
2.运动迟缓
肌强直会影响神经信号传导至肌肉,使肌肉无法正常收缩和舒张,从而导致运动迟缓。运动迟缓可能表现为写字困难、走路拖沓等症状,这些动作都涉及肢体的精细运动,而这些运动受到肌强直的影响会变得缓慢。
3.肌力减退
肌强直会导致肌肉持续收缩,影响其正常的血液循环,久之则会引起肌肉萎缩,继而导致肌力下降。肌力减退可能首先表现在下肢近端,随着病情进展可波及全身各处,患者可能出现行走困难、站立不稳等情况。
4.震颤
震颤可能是由于肌强直引起的肌肉过度活动所致,这种异常的肌肉活动可以产生振荡效应,形成可见的震颤。震颤通常出现在手部、手臂或腿部,在静止状态下更为明显,患者可能会感到不适并影响日常生活。
5.姿势不稳
肌强直会影响身体维持平衡的能力,导致姿势控制失调,从而出现姿势不稳的现象。患者在行走时可能出现摇晃、跌倒的情况,特别是在需要改变方向或转身时更为明显。
针对肌强直症状,建议进行神经系统检查、血液生化检查以及基因检测以评估是否存在遗传性肌强直。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如抗胆碱酯酶药左旋多巴、金刚烷胺等,对于特定类型的肌强直,物理疗法和职业疗法也可辅助改善功能。患者应避免疲劳性活动,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并遵循医嘱调整饮食结构,减少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以减轻症状。

2024-04-26 21:30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震颤

由于对抗肌群的交替性收缩引起一个关节有规律性的运动。

  • 症状起因:生理性震颤:在某些情况下,大多数正常人在两上肢向前平伸时,手部会出现细微的快速震颤。生理性震颤的强化可见于焦虑,紧张,疲劳,代谢紊乱(例如,酒精的戒断,甲状腺毒症),或某些药物的应用(例如咖啡因及其他磷酸二酯酶抑制剂,β-肾上腺素能激动剂,肾上腺皮质激素)。 原发性(良性遗传性)震颤:一种细微至粗大的慢震颤,通常影响手,头及声带。在50%病例中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因素。震颤可为单侧性,震颤在静止时很轻微或不发生,当病人执行精巧动作时能引发震颤,在上述可使生理性震颤强化的任何因素影响下,原发性震颤也会增强。随着年龄的增长,原发性震颤的发病也增多,偶尔被错误地称为老年性震颤。 小脑疾病的震颤:意向性震颤(如见于多发性硬化与其他小脑传出障碍疾病),出现在运动的肢体接近目标的时候。支持性(位置性)震颤是肢体近端一种粗大的转动性震颤,在病人试图维持某一固定的姿势或负重时最为显著。摇晃是头部与躯体粗大的震颤,也是一种支持性震颤,在维持直立姿势时明显,平卧后消失。扑翼样震颤见于肝性脑病与其他代谢性脑病病例,当病人向前平伸双手时会出现一种粗大,缓慢,非节律性动作。应用肌电图记录,可观察到当病人试图保持固定姿势时,在抗地心引力的肌肉中出现间歇性的肌电静止,造成扑翼样震颤,因此它并不是真正的震颤,而是一种肌阵挛现象,一种阴性的肌阵挛。 在Wilson病(肝豆状核变性)中可以发生意向性震颤和静止性震颤。

  • 可能疾病: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 先天性冠状动脉瘘 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 眼球震颤阻滞综合征 肝火眩晕

  • 常见检查:

  • 就诊科室:神经

推荐医生更多

蔡惠英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张青龙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吕建光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冷贵生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陈刚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吴敏 副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