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科> 血液科>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

精选回答(1)

赵英帅 主治医师 河南省人民医院 三甲

擅长:擅长报告解读、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冠心病、糖尿病、胃肠炎、便秘、感冒、肺结节、甲状腺结节等疾病的综合诊疗

提问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可能由遗传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感染性休克、严重外伤、大面积烧伤、长期血液透析等病因引起,治疗需根据具体病因进行针对性处理。患者应立即就医以评估病情并接受适当治疗。
1.遗传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
由于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或后天因素导致凝血因子减少,使机体处于低凝状态,易发生出血。这些凝血因子包括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等。补充缺乏的凝血因子是常用的治疗方法,如输注新鲜冷冻血浆、冷沉淀物等。
2.感染性休克
感染性休克是由细菌或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会导致微循环障碍和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引起凝血功能异常。抗感染治疗是关键,需针对不同病原体选用相应抗生素,如万古霉素、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等。
3.严重外伤
严重外伤会引起广泛的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释放出促凝物质,刺激凝血系统,导致DIC的发生。对于严重外伤患者,应立即进行止血处理,包括直接压迫伤口、使用止血带等,同时积极抗纤溶治疗,防止继发性纤溶亢进,常用药物有氨甲苯酸注射液、注射用抑肽酶等。
4.大面积烧伤
大面积烧伤时,皮肤受损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小板黏附和聚集增强,促进凝血过程;同时,烧伤部位的坏死组织也含有促凝物质,进一步加重了凝血过程。治疗大面积烧伤的关键在于早期清创、预防感染以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可遵医嘱使用头孢曲松钠、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等抗生素防治感染。
5.长期血液透析
长期血液透析可能导致凝血因子消耗增多,从而诱发DIC。DIC的治疗需要个体化管理,可能涉及调整透析方案,如缩短透析时间或增加透析频率,以减少凝血因子的损失。
建议定期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以便及时发现凝血因子的变化。必要时,医生可能会安排血常规、D-二聚体检测、血小板计数等相关检查,以评估病情并指导后续治疗。

2024-01-28 20:40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凝血酶增加,进而微循环中形成广泛的微血栓。微血栓形成中消耗了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强,导致患者出现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和溶血性贫血等临床表现。这种病理过程被称为DIC。

适用药品

推荐医生更多

蔡惠英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张青龙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吕建光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冷贵生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陈刚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吴敏 副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