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儿科> 小儿内科> 小儿血管性血友病> 小儿血管性血友病

精选回答(1)

李红冬 副主任医师 深圳市宝安人民医院 三甲

擅长:内科学和全科医学副主任医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擅长大内科和外科以及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心理咨询。

提问

小儿血管性血友病患者的凝血因子Ⅷ活性降低。
小儿血管性血友病是由vWF基因突变所致,这些突变影响了vWF蛋白质的结构或表达。vWF是一种多功能黏附蛋白,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包括与FVIII的结合以及对血小板黏附于受损血管壁的支持作用。当vWF的功能受到干扰时,FVIII的生物活性下降,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因此会出现凝血因子Ⅷ活性降低的情况。
若患者存在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血小板无力症等疾病,由于上述疾病的病因不同,症状也有所不同,但都可能会出现凝血因子Ⅷ活性降低的现象。
对于小儿血管性血友病患者而言,定期监测凝血因子水平是必要的,以确保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避免剧烈运动和受伤,以减少出血风险。

2024-03-13 08:43

举报

医生回答(1)

郑越 主治医师 三甲

提问

一般来说这种情况目前是没有什么特别好的彻底治疗方法,输血是常采用的。进入月经期之后这种情况不会说有所恶化的,这方面的联系和影响不会很大,不必过于担心

2014-08-10 21:19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小儿血管性血友病 (小儿冯·威利布兰德病,小儿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小儿遗传性假性血友病)

血管性血友病(vonWillebranddisease,vWD)是一种复杂的止血功能缺陷的出血性疾病。1926年Erik von Willebrand首次报道本病,认为是血小板功能异常或血管异常所致。小儿患者常因家族遗传引起,是一类较常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男女都可罹病。现已明确von Willebrand Factor(vWF)质或量的异常引起vWD,伴有因子Ⅶ促凝血活性(Ⅷ∶C)降低。临床上有程度不一的皮肤黏膜出血倾向,血小板黏附性降低,出血时间延长。获得性血管性血友病可在多种疾病的基础上发生,少数患者可无基础疾病。小儿少见。

推荐医生更多

蔡惠英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张青龙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吕建光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冷贵生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陈刚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吴敏 副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