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皮肤性病科> 性病科> 梅毒>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精选回答(1)

张建波 副主任医师 牡丹江市妇幼保健院 三甲

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病性病,激光美容。

提问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以考虑血小板输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脾切除术、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等治疗措施。如果症状持续或加剧,应立即就医以评估是否需要紧急治疗。
1.血小板输注
通过快速增加患者血液中的血小板数量来缓解出血症状。此方法适合急性发作期,可迅速提升血小板水平,防止严重出血事件发生。
2.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是一种常用的免疫调节治疗方法,能够抑制巨核细胞产生抗体,从而提高血小板计数。该措施适用于先天性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引起的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因为该病是由于缺乏IgG导致的自身免疫反应所致。
3.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通过静脉途径给予,能有效抑制自身抗体对血小板的破坏作用,促进血小板生成。该措施适合于治疗由抗血小板抗体介导的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旨在迅速控制病情发展。
4.脾切除术
脾脏是人体内最大的淋巴器官之一,其功能包括清除衰老红细胞、储存白细胞以及过滤并清除血液中的异物如病毒、细菌及抗原-抗体复合物等。脾切除术是在全身麻醉下将患者的脾脏完整摘除的过程。对于遗传性或获得性原因导致的持续性血小板减少且伴有反复自发性出血者,脾脏是产生自身抗体的重要场所,因此切除后有助于改善症状。
5.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
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是一类能够刺激骨髓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成血小板的药物,主要包括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阿伐曲泊帕等。这类药物适用于治疗巨幼细胞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血液系统疾病所引起的血小板减少。
家长应密切监测患儿的出血状况,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加重出血风险。同时,建议定期复查血常规和凝血功能,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任何变化。

2024-01-29 04:41

举报

医生回答(1)

李美苏 主治医师 三甲

提问

产生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原因很多,下面是引用一篇详细说明,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发病原因
  本病的病因是孕妇的自身抗体通过胎盘,导致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患ITP的孕妇所生婴儿中约50%伴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在患病期间新生儿的发病率更高些,也有孕妇血小板数正常而有20%新生儿出现血小板减少,与本病有关的抗原常见的为PLA1,其他如PLF2a,BaK9。

  血中血小板水平是血小板生成与破坏达到平衡的结果,因此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原因,不外乎有3种情况。巨核细胞产生或释放血小板减少,血小板破坏增加,或上述两种因素同时存在。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不同进行分类,新生儿血小板减少可分为免疫性、感染性、先天性或遗传性等。现将主要的几种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分述于下。

  1.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包括同族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先天被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新生儿溶血病并有血小板减少、新生儿溶血病并有血小板减少。

  (1)同族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由于母婴血小板抗原性不合导致婴儿出生时,血小板计数常小于30×109/L,故发生出血。

  (2)先天被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本病特点是抗体既破坏母亲的血小板,又破坏胎儿血小板。按病因的不同,可分为母患全身性红斑狼疮和母患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母患全身性红斑狼疮:血中抗血小板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婴儿出生后,多见血小板减少。母患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活动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妇女如怀孕,其血中抗血小板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破坏胎儿血小板,而致血小板减少。

  (3)药物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药物引起的新生儿血小板减少,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先天性:孕母在孕后期用过某种药物而被致敏,当再用同一药物时,产生大量抗体破坏胎儿血小板。主要药物有磺胺、奎宁、奎尼丁、对氨基水杨酸、、等。后天性:出生后新生儿用某些药物,如磺胺、地高辛、吲哚美辛等,产生抗血小板抗体,破坏血小板。

  (4)新生儿溶血病并有血小板减少:严重的新生儿溶血症常并有血小板减少。

  2.感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感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常见于各种病毒、细菌、螺旋体(梅毒)和原虫感染,或由于严重感染并发的DIC。包括宫内感染和出生后感染,特别是前者容易合并血小板减少。

  (1)宫内感染:多为先天性慢性感染,最为常见的有巨细胞病毒及风疹病最为多见。其次常见的病原体有风疹、弓形体人疱疹病毒(合称TORCH)、、巨细胞病毒、柯萨奇病毒、麻疹及肝炎病毒等。

  (2)生后感染:生后感染则以细菌感染为主,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如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肺炎、肠炎、脐炎、尿路感染等等,常继发血小板减少。

  3.先天性或遗传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先天性巨核细胞增生不良:骨髓巨核细胞减少或缺如,导致血小板减少。可以是单纯的先天性增生不良性血小板减少,亦可合并存在各种先天畸形。发病原因未明,可能与孕妇服药或感染有关,另有人认为与遗传有关。

  (2)遗传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Wiskott-Aldrich综合征是一种X连锁隐性遗传病。与过敏、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慢性感染有关,近年研究认为本症血小板减少是由于血小板本身存在缺陷而被破坏。本病多有家族史,女性传递,男性发病。

2014-07-29 19:12

举报

向医生提问

血小板减少是新生儿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新生儿与早产儿的血小板计数正常范围与其他年龄小儿相仿。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特征是皮肤广泛性瘀点、瘀斑,严重者可有胃肠道出血和颅内出血等。一般认为,血小板计数<100×109/L(10万/mm3)为血小板减少,也有人认为小于150×109/L(15万/mm3)便属不正常,应探明原因。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很多,发病机制较复杂,临床表现多样。

适用药品

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

1.原发性免疫球蛋白缺乏症,如X联锁低免疫球蛋白血症,常见变异性免疫缺陷病,免疫球蛋白G亚型缺陷病等。2.继发性免疫球蛋白缺陷病,如重症感染,新生儿败血症等。3.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川崎病。

转移因子胶囊

用于治疗某些抗生素难以控制的病毒性或霉菌性细胞内感染(如带状疱疹,流行性乙型脑炎白色念珠菌感染,病毒性心肌炎等);对恶性肿瘤可作为辅助治疗剂(主要用于肺癌,鼻咽癌,乳腺癌,骨肉瘤等);免疫缺陷(如湿疹,血小板减少,多次感染综合症及慢性皮肤粘膜真菌病有较好的疗效)。

硫唑嘌呤片

1.急慢性白血病,对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近期疗效较好,作用快,但缓解期短;2.后天性溶血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3.慢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活动性肝炎(与自体免疫有关的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变;4.甲状腺机能亢进,重症肌无力;5.其他: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节段性肠炎、多发性神经根炎、狼疮性肾炎,增殖性肾炎,Wegener氏肉芽肿等。

阿司匹林肠溶片

抑制下述情况时的血小板粘附和聚集 :不稳定性心绞痛(冠状动脉血流障碍所至的心脏疼痛) ;急性心肌梗塞 ;预防心肌梗塞复发 ;动脉血管的手术后 ;动脉外科手术或介入手术后,如主动脉冠状动脉静搭桥术,PTCA) ;预防大脑一过性的血流减少(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已有前驱症状,如面部或手臂肌肉一过性瘫痪或一过性失明)后预防脑梗塞。

推荐医生更多

田军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圣贝中西医性病科

刘梅 主治医师

提问

南京圣贝中西医性病科

戴华 主治医师

提问

南京圣贝中西医性病科

李兴春 主治医师

提问

南京圣贝中西医性病科

李峰 副主任医师

提问

上海江城牛皮癣医院

黄国东 主任医师

提问

成都医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