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科> 神经内科> 胆红素脑病> 胆红素脑病的早期表现

精选回答(1)

赵英帅 主治医师 河南省人民医院 三甲

擅长:擅长报告解读、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冠心病、糖尿病、胃肠炎、便秘、感冒、肺结节、甲状腺结节等疾病的综合诊疗

提问

胆红素脑病的早期征象可能包括嗜睡、肌张力减低、吸吮反射减弱、拥抱反射减弱以及喂养困难,若这些症状持续发展,应尽快就医以评估是否需要光疗或其它治疗措施。
1.嗜睡
由于未结合胆红素通过血-脑脊液屏障,使神经核黄染,导致大脑功能障碍,进而影响睡眠中枢的功能,出现嗜睡的症状。主要表现在大脑皮层和下丘脑等区域,这些区域与觉醒状态有关。
2.肌张力减低
胆红素会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中多种酶的活性,包括参与能量代谢的酶类,从而影响神经元的兴奋性和传导性。当胆红素水平过高时,会导致神经细胞内能量供应不足,引发肌张力减低的现象。此症状通常出现在肌肉组织,如颈部、背部和四肢。
3.吸吮反射减弱
高浓度的胆红素可以干扰神经递质的正常传递,影响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导致吸吮反射减弱。吸吮反射的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其功能受到异常信号的影响而受到影响。
4.拥抱反射减弱
未结合胆红素可与脑内的钙蛋白结合形成胆色素原复合物,影响脑内钙离子平衡,降低神经细胞膜的稳定性,导致神经冲动发放减少,进而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拥抱反射的中枢位点在延髓,此处受损可能导致拥抱反射减弱。
5.喂养困难
由于胆红素脑病会影响大脑的功能,导致患者出现意识障碍,表现为嗜睡或昏迷状态,此时会出现吞咽困难的情况发生。此症状可能伴随在任何涉及进食或饮水的行为中,但尤其明显当患者处于清醒状态时。
针对胆红素脑病的诊断,可以进行血液生化测试以测量胆红素水平,头颅磁共振成像有助于评估大脑损伤程度。治疗措施可能包括光疗以降低胆红素水平,必要时需遵医嘱使用白蛋白注射液来促进胆红素的清除。建议密切监测患者的临床表现,特别是新生儿,避免高未结合胆红素水平对婴儿造成不可逆的大脑损害。

2024-01-22 02:01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核黄疸 (胆红素脑病)

由于胆红素沉积在基底神经节和脑干神经核而引起的脑损害。

  • 症状起因:胆红素能紧紧地结合在血清白蛋白上,不能自由通过血脑屏障,只要白蛋白上有胆红素结合位点就不会引起核黄疸。血清胆红素显著升高,血清白蛋白浓度低或血清中有与胆红素竞争白蛋白结合位点的物质,如游离脂肪酸,氢离子,某些药物包括磺胺药,头孢菌素和阿司匹林,均可增加核黄疸的危险性。早产儿由于血清白蛋白浓度低而处于核黄疸的危险之中。在饥饿,败血症,呼吸窘迫或代谢性酸中毒的新生儿血清中,竞争性分子(如游离脂肪酸和氢离子)可能升高,这些情况使处于任何血清胆红素水平的新生儿有增加发生核黄疸的危险性。

  • 可能疾病: 母乳性黄疸 母儿血型不合溶血病 脑瘫 黄疸

  • 常见检查:

  • 就诊科室:儿科

适用药品

肠内营养混悬液(TPF)

本品适用于有胃肠道功能或部分胃肠道功能,而不能或不愿进食足够数量的常规食物,以满足机体营养需求的应进行肠内营养治疗的病人。主要用于:1.厌食和其相关的疾病-因代谢应激,如创伤或烧伤而引起的食欲不振-神经性/精神性疾病或损伤-意识障碍-心/肺疾病的恶病质-癌性恶病质和癌肿治疗的后期-艾滋病病毒感染/艾滋病;2.机械性胃肠道功能紊乱-颌面部损伤-头颈部癌肿-吞咽障碍-上消化道阻塞,如食管狭窄;3.危重疾病-大面积烧伤-创伤-脓毒血症-大手术后的恢复期;4.营养不良病人的手术前喂养;5.本品能用于糖尿病病人。

肠内营养乳剂(TP)

本品适用于有胃肠道功能的营养不良或摄人障碍的患者,包括创伤或颅面部、颈部手术后患者;咀嚼、吞咽困难患者;意识不清或接受机械换气的患者;手术后需要补充营养的患者;神经性厌食患者等。本品不含膳食纤维,可用于严重胃肠道狭窄病人;肠瘘病人;术前或诊断前肠道准备。

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剂(粉剂)

本品适用于有胃肠道功能或部分胃肠道功能,而不能或不愿进食足够数量的常规食物以满足机体营养需求的应进行肠内营养治疗的病人,主要用于: 1.厌食和其相关的疾病: -因代谢应激,如创伤或烧伤而引起的食欲不振 -神经性/精神性疾病或损伤 -意识障碍 -心/肺疾病的恶病质 -癌性恶病质和肿瘤治疗的后期 -艾滋病病毒感染/艾滋病 2.机械性胃肠道功能紊乱: -颌面部损伤 -头颈部肿瘤 -吞咽障碍 -上消化道阻塞,如食管狭窄 3.危重疾病: -大面积烧伤 -创伤 -脓毒血症 -大手术后的恢复期 4.营养不良病人的手术前喂养; 本品能用于糖尿病病人。p>

转移因子口服溶液

用于某些抗生素难以控制的病毒性或霉菌性细胞内感染的辅助治疗(如带状疱疹、流行性乙型脑炎、白色念珠菌感染、病毒性心肌炎等);亦可作为恶性肿瘤的辅助治疗剂;本品可用于湿疹、血小板减少、多次感染综合征、慢性皮肤黏膜真菌病等免疫缺陷疾病。

推荐医生更多

王孝各 副主任医师

提问

贵阳中医脑康医院

苏镇培 主任医师

提问

广州附医华南医院

赵龙军 主任医师

提问

广州附医华南医院

孙盛同 副主任医师

提问

广州附医华南医院

洪绍蒙 主任医师

提问

广州附医华南医院

薄存菊 副主任医师

提问

广州附医华南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