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科> 心血管内科> 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的治疗

精选回答(1)

任正新 主治医师 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 三甲

擅长:擅长糖尿病、心血管系统疾病和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对体检综合分析和健康指导有一定的经验。

提问

心肌梗死的治疗可以采取冠脉旁路移植术、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溶栓治疗、抗凝治疗、降脂药物治疗等方法。如果症状持续或加剧,应立即就医以获得专业评估和治疗。
1.冠脉旁路移植术
冠脉旁路移植术通常通过开胸手术,在患者心脏停止跳动的情况下建立一条新的血液通道来绕过狭窄或阻塞的冠状动脉。此措施旨在恢复血流至受损的心肌区域,减少心肌缺血和梗死面积。适用于复杂或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导致的心肌梗死。
2.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是在X线指导下将特制导管插入堵塞的冠状动脉内,使用球囊扩张堵塞部位并植入支架,以恢复血流通畅。该方法能够迅速解除血管阻塞,减轻心肌缺血状态,适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但需密切监测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出血、血管痉挛等。
3.溶栓治疗
溶栓治疗是通过静脉注射溶栓药物如阿替普酶,快速溶解已形成的血栓,恢复冠脉血流。该措施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可显著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需严格把握适应证与禁忌证,防止颅内出血等风险。
4.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包括口服抗凝药如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如利伐沙班,目标是预防血栓形成。对于存在持续性心房颤动或其他血栓高危因素者,抗凝治疗有助于预防脑卒中发生。需要定期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以调整剂量。
5.降脂药物治疗
降脂药物治疗主要包括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钙片,长期服用可有效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该措施主要针对血脂异常所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对防治心肌梗死具有重要意义。须注意观察肌肉疼痛等潜在副作用。
心肌梗死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加重心脏负担,影响病情恢复。建议采取平衡饮食,限制钠盐摄入,以减少心脏负荷。

2024-02-18 12:09

举报

医生回答(4)

孙卓林 主治医师 三甲

擅长:全科

提问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心电图和心向量图常有进行性的改变。对心肌梗死的诊断、定位、定范围、估计病情演变和预后都有帮助。
  一、心电图
  (一)特征性改变有Q波心肌梗死者,其心电图表现特点为:
  1、宽而深的Q波(病理性Q波),在面向透壁心肌坏死区的导联上出现;2、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型,在面向坏死区周围心肌损伤区的导联上出现;3、T波倒置,在面向损伤区周围心肌缺血区的导联上出现。
  在背向心肌梗死区的导联则出现相反的改变,即R波增高、ST段压低和T波直立并增高。
  在无Q波心肌梗死者中,心内膜下心肌梗死的特点为:无病理性Q波,有普遍性sT段压低≥0.1mV,但aVR导联(有时还有Vl导联)sT段抬高,或有对称性T波倒置。
  (二)动态性改变有Q波心肌梗死者:
  1、起病数小时内,可尚无异常或出现异常高大两肢不对称的T波。
  2、数小时后,ST段明显抬高,弓背向上,与直立的T波连接,形成单相曲线。数小时~2天内出现病理性Q波,同时R波减低,为急性期改变。Q波在3~4天内稳定不变,以后70%~80%永久存在。
  3、如不进行治疗干预,ST段抬高持续数日至两周左右,逐渐回到基线水平,T波则变为平坦或倒置,是为亚急性期改变。
  4、数周至数月后,T波呈V形倒置,两肢对称,波谷尖锐,为慢性期改变。T波倒置可永久存在,也可在数月至数年内逐渐恢复。
  无Q波心肌梗死中的心内膜下心肌梗死:先是ST段普遍压低(除aVR,有时V1导联外),继而T波倒置,但始终不出现Q波。ST段和T波的改变持续存在1-2天以上。

2016-07-14 15:53

举报

李琳玲 主治医师 三甲

擅长:全科

提问

心肌梗死的检查
  一、白细胞计数:发病1周内白细胞可增至10,000~20,000/mm3,中性粒细胞多在75%~90%,嗜酸粒细胞减少或消失。
  二、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沉降率增快,可维持1~3周。
  三、血清酶测定: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K或CPK)发病6小时内出现,24小时达高峰,48~72小时后消失,阳性率达92.7%。谷草转氨酶(AST或GOT)发病后6~12小时升高,24~48小时达高峰,3~6天后降至正常。乳酸脱氢酶(LDH)发病后8~12小时升高,2~3天达高峰,1~2周才恢复正常。近年来还用羟丁酸脱氢酶、谷酰基磷酸转肽酶、丙酮酸激酶(PK)等。肌酸磷酸激酶有3种同工酶,其中CK-MB来自心肌,其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极高,分别达到100%和99%,它升高的幅度和持续的时间常用于判定梗塞的范围和严重性。乳酸脱氢酶有5种同工酶,其中LDH1来源于心肌,在急性心肌梗塞后数小时总乳酸脱氢酶尚未出现前就已出现,可持续10天,其阳性率超过95%。
  四、肌红蛋白测定:尿肌红蛋白排泄和血清肌红蛋白含量测定,也有助于诊断急性心肌梗塞。尿肌红蛋白在梗塞后5~40小时开始排泄,持续平均可达83小时。血清肌红蛋白的升高出现时间较CK出现时间略早,在4小时左右,高峰消失较CK快,多数24小时即恢复正常。

2016-07-14 15:53

举报

黎永安 主治医师 三甲

擅长:全科

提问

临床表现与心肌梗死的大小、部位、侧支循环发生机制及个体反应有关。
  1.心肌梗死前先兆心肌梗死前先兆界定于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之间的过渡型。其心绞痛是心肌急剧的和暂时的缺血与缺氧引起的临床症状,具有发作性的临床特点。经临床及心电图、血清酶学检查都不能证实有急性心肌梗死的严重心绞痛,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前驱疾病。心肌梗死前先兆的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功能不全引起的灶性坏死,心肌细胞的损伤较缓慢,散在缺血性心肌营养不良,镜下可有粟粒性坏死灶。这类病人心绞痛持续时间10~15min,有可能短期发生心肌梗死,临床上一般分为3种类型。
  (1)无症状患者,休息或夜间反复出现15~30min或更长时间的持续性心绞痛。阵发性或进行性加剧,这些患者无论在临床或心电图方面都没有心肌梗死的表现(初发型心绞痛)。
  (2)既往有心绞痛患者,心绞痛发作比过去频繁,发作持续时间也较久者,硝酸甘油疗效差(恶化型心绞痛)。
  (3)在发生心肌梗死后(陈旧性心肌梗死),经过一个阶段无痛期后,在休息时反复出观心绞痛发作。心绞痛时伴有恶心、呕吐、大汗和心动过速,或伴有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血压大幅度波动等,同时心电图示sT段一时性明显抬高(变异型心绞痛)或压低,T波倒置或增高“假性正常化”)。心肌梗死前先兆常为急性心肌梗死前的临床表现,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兆,应早期进行防治。安静卧床休息时的心绞痛发作,虽然可有暂时性及可逆性,但多数是心肌梗死前先兆,有报道在3个月内发展到急性心肌梗死者占15%~31%。因此,对劳累型心绞痛患者,休息心绞痛发作出现时,应考虑到心肌梗死前先兆,决不可忽视,应警惕近期内发生心肌梗死的可能,及时积极治疗,尽量防止发生大面积心肌梗死。老年人心肌梗死的前兆表现多不明显,有人认为1/2左右的病例在发生心肌梗死前1~2周内有先兆症状,但其症状不典型者多。有人报道,老年人心肌梗死,梗死面积的直径大于5cm以上者,48%有疼痛症状。

2016-07-14 15:53

举报

刘华娟 主治医师 三甲

擅长:全科

提问

心肌梗死病因概要:
  心脏通过冠状动脉供血才能够搏动。然而,出现动脉硬化时,冠状动脉的内腔变得狭窄,就会出现心绞痛。当变狭窄了的冠状动脉又被血栓所阻塞(多因情绪激动、精神紧张、体力劳动过累、饱餐),输送往心肌的血流就会完全地断流,这时就会出现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病因详细解析: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基本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偶为冠状动脉栓塞、炎症、先天性畸形、痉挛和冠状动脉口阻塞所致),造成管腔严重狭窄和心肌血供不足,而侧支循环未充分建立。在此基础上,一旦血供进一步急剧减少或中断,使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达1小时以上,即可发生心肌梗死。心肌梗死的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步上升,以65~79岁为最高。65岁前男性患者比女性多,65岁以后两性患病率逐渐接近1:1。急性心肌梗死多因情绪激动、精神紧张、体力劳动过累、饱餐后而发病。心肌梗死既可发生于频发心绞痛的病人,也可发生在原无症状者中。在变异型心绞痛病人中,反复发作的冠状动脉痉挛也可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本病在春、冬季发病较多,与气候寒冷、气温变化大有关,常在安静或睡眠时发病,以清晨6时至午间12时发病最多。
  由于老年人冠状动脉硬化,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心肌缺血和缺氧,心肌因血液供应持久的严重阻碍或完全中断而发生不可逆转的结构上的改变而形成坏死。多数是冠状动脉急闭塞引起的,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加重或病变部位的内膜破裂、出血、血栓形成,使管腔很快完全阻塞,如该动脉与其他冠状动脉间侧支循环原先未充分建立,即可导致该动脉所应的心肌严重持久缺血,1h以上即致心肌坏死。少数病例冠状动脉管腔未完全闭塞,但冠状动脉持久痉挛,使冠状动脉血流量逐渐减少,加上情绪激动、重体力劳动、饱餐后,使心肌耗氧量明显增加,心肌负担加重,长期心肌缺血,此时心肌缺氧致凝固坏死,并可由心内膜下心肌波及心室壁全层而形成心肌梗死。在粥样硬化病变使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的基础上,发生心排血量骤降(出血、休克或严重的心律失常),或左心室负荷剧增(重度体力活动、情绪过分激动、血压剧升或用力排便)时,也可使心肌严重持久缺血,引起心肌坏死。睡眠时迷走神经张力增高,使冠状动脉痉挛;介入性诊治的操作损伤,都可加重心肌缺血而致坏死。

2016-07-14 15:53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动脉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硬化是动脉的一种非炎症性病变,是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和管腔狭小的退行性和增生性病变的总称,常见的有:1、动脉粥样硬化;2、动脉中层钙化;3、小动脉硬化(arteriolosclerosis)3种。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是动脉硬化中常见的类型,为心肌梗塞和脑梗塞的主要病因。包括主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动脉硬化、颈动脉硬化、肾动脉硬化等。

推荐医生更多

蔡惠英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张青龙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吕建光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冷贵生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陈刚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吴敏 副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