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脊髓共济失调
补充说明:脊髓共济失调
a******W 2016-04-12 13:24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脊髓共济失调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主要是由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感染因素、免疫因素等原因所引起的,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药物进行治疗。
1、遗传因素
脊髓共济失调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父母双方或一方患有脊髓共济失调,则子女患有脊髓共济失调的概率会比较高。对于遗传因素所引起的脊髓共济失调,通常没有特殊的治疗方法,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通过功能训练的方式,改善患者的症状。
2、环境因素
如果患者长期接触有毒有害的物质,可能会导致脊髓内的组织出现病变,从而诱发脊髓共济失调。建议患者及时脱离有毒有害的环境,以免加重病情。必要时,患者也可以遵医嘱使用甲钴胺、维生素B1等营养神经的药物进行治疗。
3、感染因素
如果患者的身体免疫力比较低,可能会使身体受到细菌、病毒等感染,导致脊髓出现炎症反应,从而引起脊髓共济失调的情况。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莫西林、头孢呋辛酯等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同时,患者也可以遵医嘱通过针灸、按摩等方式进行辅助治疗。
4、免疫因素
如果患者的身体免疫力比较低,可能会使身体更容易受到细菌、病毒等感染,从而诱发脊髓炎,引起脊髓共济失调的情况。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莫西林、头孢呋辛酯等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同时,患者也可以遵医嘱通过针灸、红外线治疗等方式进行辅助治疗。
5、其他原因
此外,还可能与肿瘤、血管病变等原因有关,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明确具体病因后进行对症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注意劳逸结合。饮食上注意保持营养均衡,可以适当进食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鸡蛋、西红柿等,有助于补充机体所需营养,从而增强抵抗力,有助于缓解病情。
2016-04-12 13:23
举报相关问题
医生回答(4)
您好!多数患者有阿-罗瞳孔、肢体闪击性剧烈疼痛,男性患者阳痿常见,部分患者可有夏科(charcot)关节(肿胀、无痛、关节内积液与活动过度)及内脏危象(以胃危象为多见,表现为阵发性腹剧痛、持续性呕吐,须与急腹症鉴别)。
2016-04-12 13:23
举报您好!感觉性共济失调、跨阈步态,共济失调的特征为:①在没有视觉的帮助下,共济失调特别明显;②动作呈急剧、猛烈、暴发性,易疲劳。
腱反射引不出,充溢性尿失禁。
2016-04-12 13:23
举报您好!临床表现
梅毒病原感染机体数月后即可侵入神经系统,但多数患者常迟至数年至数十年后方出现神经系统损害的表现。
(1)脊髓痨病变以脊髓后索和后根为主。
(2)下肢深感觉减退甚至消失导致踩棉样感觉。
2016-04-12 13:23
举报您好! 脊髓痨为神经梅毒的表现之一。
病理表现为间质损害与实质损害。间质改变主要为脑膜、脊膜和小动脉的淋巴细胞、浆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脑膜、脊膜变厚,小动脉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引起脑软化、脊髓炎和神经炎。实质改变常见脑、脊髓神经细胞变性、数量减少,胶质细胞增生,大脑皮质、脊髓后索及后根萎缩,原发性视神经萎缩颇为常见。
2016-04-12 13:23
举报向医生提问
症状起因:(一)小脑性共济失调1、小脑蚓部损害常见于小脑蚓部肿瘤,儿童以髓母细胞瘤、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成人以转移瘤多见。2、小脑半球损害常见于肿瘤、转移瘤。结核瘤或脓肿及血管病等。3、全小脑共济失调常见于小脑变性及萎缩等。(二)深感觉障碍性共济失调1、周围神经病变常见于多发性神经炎,铅、砷、汞中毒,酒精中毒,代谢性疾病等。2、后根病变常见于转移瘤。3、后索病变常见于脊髓癣联合变性。酒精中毒、脊髓压迫症等。4、丘脑病变常见于脑血管病。5、顶叶病变常见于脑血管病力瘤。(三)大脑性共济失调常见于大脑额叶、顶叶、颜叶、枕叶、肮脏体部等部位的脑血管病,肿瘤,炎症,外伤,变性性疾病等。(四)前庭性共济失调常见于急性迷路炎、内耳出血、前庭神经或前庭神经核的急性病变等。机理(一)小脑性共济失调小脑位于颅后窝,在桥脑和延髓背侧,其间为第四脑室,借三对脚与中脑、桥脑、延髓相连。小脑上脚称结合臂,主要由小脑中央核发出的离小脑的远心纤维组成。中脑部分为桥脑臂,它由发自脑桥核的纤维组成,小脑脚主要为绳状体,它由来自脊髓、延髓进人小脑的纤维组成。根据小脑的发生、生理功能和纤维联系,把小脑分为三叶:1、绒球小结叶是小脑最古老的部分,称原始小脑或古小脑,它接受前庭神经与前庭核来的纤维,它是平衡、调节的整合中枢,损害时引起躯干及下肢的共济失调。2、前叶在小脑前面,首裂以前的部分,在种系发生学上属于旧小脑,主要接受脊髓小脑前后束纤维,此束传导深部感觉,其功能为调节肌张力,并维持身体姿势。3、后叶首裂以后的部分,后叶的大部分都是新发生的结构,称为新小脑,它接受皮质脑桥小脑传导,主要参与对由大脑皮质发出的精巧的随意运动的调节。另外小脑除接受本体感觉冲动外,还接受外部感觉、听觉、视觉、内脏感觉的冲动。所以小脑不仅只对运动,而且对感觉,间脑功能都有影响。所以小脑病变最主要的表现为共济失调,站立时身体前倾或左右摇晃,坐位时躯干也同样摇摆不稳,行走时不能走直线,忽左忽右步态瞒珊即醉汉步态。指鼻试验,指耳试验,把握试验,轮替试验,反跳试验,跟膝胜试验,意向性震颤,眼球震颤可有阳性发现。(二)深感觉障碍性共济失调深感觉的传导通路如下:肌肉、肌腱、关节、周围神经、脊髓后索脊髓后索、薄束(下枝)、薄束核、延髓交叉、楔束(上肢)、薄束核、丘脑皮质束、内囊枕部、中央后回上23及顶叶区。深感觉传导路径上,任何部位的损害都可以出现共济失调。特点为睁眼时共济失调不明显,闭眼时明显增强伴有深感觉障碍(关节位置觉、震动党和运动党减低或消失),闭目难立征阳性,洗脸盆征阳性。早期可有行路不稳,尤其在黑暗场所,共济失调明显者,步行时足向前抛,足跟用力着地(超步)两足基底增宽。当两上肢伸出和闭眼后,两上肢有自觉的垂落,各指呈弹琴姿势。检查运动时四肢共济失调以下肢明显,跟膝胶试验不准确,上肢的指鼻试验、指耳试验不准确。其静止性平衡障碍也很明显,如在仰卧位时嘱两足抬高上举,两足分开保持静止不动,则出现摇晃不稳,闭眼时更明显。(三)大脑性共济失调大脑额叶、顶叶、颜叶、枕叶、腹腔体部等部位病变时,都可出现共济失调。额叶共济失调是由于额叶脑桥小脑束受损引起。特点为站立或步行时出现,若下肢出现失用症时应高度考虑额叶病变。顶叶共济失调常伴有深感觉障碍,顶叶中的旁中央小叶损害出现小脑症状及尿便障碍。领叶共济失调可伴有领叶其他体征。(四)前庭性共济失调主要以平衡障碍为主,其特点为运动时与静止时均出现平衡障碍。可伴有眩晕、眼震、前庭迷路症状。误指试验阳性,闭目难立征阳性。此类型共济失调是在闭目后经过一段时间才出现摇晃,并且逐渐加重,倾倒方向与眼震慢相方向一致。见于急性迷路炎、内耳出血、前庭神经或前庭神经核的急性病变等。
常见检查: 颅脑CT MRI 羊水甲胎蛋白测定(AFP) 脑电图 指鼻试验
就诊科室:脑外科、神经
十三味红花丸
1.藏医:补肝益肾,解毒通淋。用于肝萎缩,外伤引起的肾脏肿大,肝热症,小便癃闭,性水肿,化合毒中毒症,“亚玛”虫病。2.中医: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梅毒,疱疹,尖锐湿疣,支原体、衣原体感染,非淋菌性尿道炎,淋菌尿道炎,盆腔炎,子宫内膜炎等。3.运动系统:风湿类风湿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肩周炎,颈椎炎,骨质增生,急慢性软组织损伤,外伤致骨折,挫伤等原因的各种疼痛。4.心脑血管系统:脑震荡及后遗症,脑血栓及后遗症,脑栓塞及后遗症,脑血管痉挛,脑供血不足,脑动脉硬化、老年痴呆症,中风,瘫痪,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各种原因引起的癫痫和惊风等。5.神经系统: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神经性官能症,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神经性头痛,各类神经性障碍,各类神经性炎症等。6.白脉病:指气血交搏,运行受阻而不能内充肚腑、外达肌筋、骨骼、损及白脉引起的以麻木、肿痛、萎缩、拘挛为特征的病症,又称“白痹”,外遇风寒湿气,内伤疫热、毒热,劳累过度等,均为诱发本病之因素。
巴氯芬片
本品用于缓解由以下疾病引起的骨骼肌痉挛: 1、 多发性硬化、脊髓空洞症、脊髓肿瘤、横贯性脊髓炎、脊髓外伤和运动神经元病。 2、脑血管病、脑性瘫痪、脑膜炎、颅脑外伤。
腰痛宁胶囊
消肿止痛、疏散寒邪,温经通络。用于寒湿瘀阻经络所致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腰肌纤维炎、风湿性关节痛,症见腰腿痛、关节痛及肢体活动受限者。
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
用于内分泌失调,胶原疾病(复合免疫性疾病),皮肤疾病,过敏反应,眼疾病,胃肠道疾病,呼吸道疾病,血液疾病,肿瘤疾病,水肿疾病,神经系统,心血管状况,器官移植,防止癌症化学疗法所导致的恶心及呕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