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肠易激综合征中药
补充说明:肠易激综合征中药
a******W 2014-12-09 19:39
我要咨询
相关问题
医生回答(3)
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中,中药可能包括匹维溴铵、曲美布汀、洛哌丁胺、阿嗪米特、西沙必利等药物。由于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复杂,建议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上述药物,并及时就医以获得适当的治疗。
1.匹维溴铵
匹维溴铵适用于肠道功能紊乱伴有腹部不适、痉挛性疼痛的患者。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2.曲美布汀
曲美布汀用于胃肠运动障碍引起的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本品能增加顺行性或逆行性的消化道节律性收缩波幅度,改善消化道蠕动协调性和推进性运动,促进消化道排空。闭角型青光眼、幽门梗阻及肠梗阻患者禁用。
3.洛哌丁胺
洛哌丁胺用于急、慢性功能性腹泻。本品能减少直肠和结肠的敏感性,延长其排便时间;可使小肠平滑肌张力恢复正常,抑制慢波电位活动,减缓胃排空速度。便秘患者应谨慎使用。
4.阿嗪米特
阿嗪米特适用于治疗由胰酶缺乏引起的各种消化不良。本品能够刺激胆汁分泌,增强胆管收缩,松弛Oddi括约肌,从而促进胆汁排出。妊娠期妇女不宜长期大量服用。
5.西沙必利
西沙必利可用于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本品通过促进乙酰胆碱释放而增加胃肠动力。对心脏有明显毒性,严重器质性疾病患者需谨慎使用。
以上提及的所有药物均需要遵医嘱合理使用,不可盲目自行滥用。对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建议调整饮食习惯,避免食用高脂肪、辛辣食物,如炸鸡腿、麻辣火锅等,以减轻肠道负担。此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和适量运动,也有助于缓解症状。
2024-03-24 01:51
举报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功能障碍性综合征,其中药治疗主要包括汤药、中成药、中药贴敷、针灸、艾灸等。
1、汤药
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治疗主要是根据患者的症状进行辨证论治,常用的汤药有痛泻要方、芍药甘草汤、半夏泻心汤等。痛泻要方具有柔肝和脾、补血润肠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肝脾不和、血虚肠燥所致的腹痛、腹泻等症状。芍药甘草汤具有柔肝缓急、调和肝脾、清热祛湿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肝气犯脾所致的腹痛、腹泻等症状。半夏泻心汤具有寒热平调、消痞散结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寒热错杂、痞满呕吐等症状。
2、中成药
肠易激综合征的中成药主要有痛泻宁颗粒、肠炎宁颗粒、补脾益肠丸等。痛泻宁颗粒具有柔肝缓急、疏肝行气、散寒除湿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肝气犯脾所致的腹痛、腹泻等症状。肠炎宁颗粒具有清热利湿、行气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湿热内蕴、泄泻腹痛等症状。补脾益肠丸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涩肠止泻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脾虚泄泻症,症见腹泻、腹痛、腹胀、肠鸣等。
3、中药贴敷
中药贴敷疗法是一种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是将中药制成膏状,通过穴位贴敷于皮肤表面,以发挥治疗作用的一种方法。常用的中药有肉桂、延胡索、吴茱萸等。将肉桂、延胡索、吴茱萸等中药制成膏状,通过穴位贴敷于皮肤表面,以发挥治疗作用的一种方法。常用的中药有肉桂、延胡索、吴茱萸等。将肉桂、延胡索、吴茱萸等中药制成膏状,通过穴位贴敷于皮肤表面,以发挥治疗作用的一种方法。
4、针灸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促进体内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从而缓解肠易激综合征引起的腹痛、腹泻等症状。常用的穴位有天枢、足三里、中脘、大肠俞、三阴交等。
5、艾灸
艾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促进体内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从而缓解肠易激综合征引起的腹痛、腹泻等症状。常用的穴位有天枢、足三里、中脘、大肠俞、三阴交等。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要注意保持规律的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同时要避免吃辛辣油腻的食物,可以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鸡蛋、西红柿等,有利于补充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还可以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慢跑、打太极拳等,有利于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如果患者出现不适
2019-07-23 09:37
举报肠易激综合征成因比较复杂,当然中医病因就比较笼统。临床常见原因还是情绪引起的最多。长期熬夜,紧张焦虑,不按时吃饭,暴饮暴食都会诱发。治疗中医可以按腹痛或腹泻治疗。如痛泻要方,逍遥散类,参苓白术散等等,实际操作要看人具体的情况调治,并配合生活上的调养。其实针灸对这个病效果挺好的肝脾汤药物组成:白术25g,白芍15g,吴茱萸6g,木香6g,厚朴10g,陈皮10g,当归15g,干姜5g,枳实10g,甘草5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4周为1个疗程。
同时对其进行健康指导,包括向患者做好本病的解释工作,解除患者紧张、疑虑情绪,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信心,教育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指导患者饮食宜忌,勿饮酒,避免进食辛辣、生冷及肥甘厚腻之品。
2014-12-09 19:39
举报向医生提问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bowelsyndrome,IBS)为一种与胃肠功能改变有关,以慢性或复发性腹痛、腹泻、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为主要症状而又缺乏胃肠道结构或生化异常的综合征,常与胃肠道其他功能性疾病如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ERD)和功能性消化不良(FD)同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