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科> 血液科> 凝血功能障碍> 凝血功能障碍应怎

精选回答(1)

赵英帅 主治医师 河南省人民医院 三甲

擅长:擅长报告解读、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冠心病、糖尿病、胃肠炎、便秘、感冒、肺结节、甲状腺结节等疾病的综合诊疗

提问

凝血功能障碍可以通过血小板输注、凝血因子替代疗法、抗纤溶药物、骨髓移植、基因治疗等方法进行治疗。若症状没有改善或者加重,应尽快就医。
1.血小板输注
通过静脉注射含有正常数量和功能的血小板悬浮液来执行血小板输注,通常需要定期监测患者反应。此方法旨在提高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支持受损血管的修复,从而控制出血倾向。适合治疗遗传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
2.凝血因子替代疗法
通过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方式给予缺乏的凝血因子,如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复合物等。该措施补充缺失的凝血因子,恢复正常的止血机制。适用于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导致的凝血功能障碍。
3.抗纤溶药物
口服或者静脉注射抗纤溶药物,例如氨甲苯酸、对羧基苄胺等。这类药物能够抑制纤溶酶活性,减少纤维蛋白溶解,从而发挥止血作用。对于遗传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伴随纤溶亢进者有益。
4.骨髓移植
骨髓移植涉及从健康的供体获取匹配的干细胞并将其注入患者体内,整个过程可能包括化疗预处理。新植入的健康造血干细胞可逐渐重建患者的免疫系统和血液成分,有助于纠正凝血功能异常。这是一种针对多种原因造成的凝血功能障碍的潜在治愈手段。
5.基因治疗
利用病毒载体将正常或改良后的凝血因子基因导入患者细胞内,使其稳定表达。目标是恢复患者自身合成关键凝血因子的能力。针对特定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有效。
在治疗凝血功能障碍时,应注意避免使用可能引起出血副作用的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同时,建议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查以及凝血功能检测,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2024-02-17 01:11

举报

医生回答(1)

陈肖贤 主治医师 三甲

提问

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是指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所致的出血性疾病,可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两大类。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一般是单一凝血因子缺乏,多在婴幼儿期即有出血症状,主要常有家族史;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较为常见,康复患者往往有多种凝血因子缺乏,多发生在成年,临床上除出血外尚伴有原发病的症状及体征。

2014-08-04 19:37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血尿

正常的尿液含有极少量的红细胞。中段尿离心后沉渣在显微镜下每个高倍视野可有红细胞0~2个,如果超过此数,即为血尿。

推荐医生更多

蔡惠英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张青龙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吕建光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冷贵生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陈刚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吴敏 副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