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精神心理科> 强迫症> 小儿神经性厌食症

医生回答(3)

黄窦窦 主治医师 三甲

提问

小儿神经性厌食症是一种以严重进食障碍为特征的疾病,需要专业医疗干预。虽然燕麦、糙米、西兰花、鸡蛋、牛奶等食物可以提供营养支持,但并不能直接治疗该疾病。
1.燕麦
燕麦富含膳食纤维,可以促进胃肠道蠕动,改善消化功能,有助于缓解小儿神经性厌食症患者的症状。此外,燕麦还可以增加饱腹感,减少食欲不振的情况发生。
2.糙米
糙米中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等营养物质,能够为小儿提供能量来源,维持身体正常运转。经常食用糙米可以帮助小儿补充日常所需营养元素,但需注意适量摄入以避免过量导致胃肠负担加重。
3.西兰花
西兰花中含有的维生素A、C以及叶酸等多种抗氧化成分,可增强机体免疫力并促进新陈代谢。适当食用西兰花对小儿神经系统有益,但不宜过多以防引起腹泻等问题。
4.鸡蛋
鸡蛋是天然的优质蛋白源,含有多种氨基酸及微量元素,能有效提高儿童免疫力。适当的摄入鸡蛋有利于小儿的成长发育,但是要注意不过量食用,以免影响其他营养素均衡摄取。
5.牛奶
牛奶中的钙质对于骨骼健康至关重要,且其还具有镇静作用,有助于睡眠质量提升。每日保证一定量新鲜奶类供应可预防缺钙及相关疾病风险,并促进良好作息形成。
小儿神经性厌食症患者应遵循医嘱进行治疗,同时家长应注意调整患儿饮食结构,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盐酸帕罗西汀片、利培酮片等药物改善病情。

2024-01-15 05:49

举报

汉森制药 医师 湖南汉森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提问

小儿神经性厌食症是指神经性呕吐。小儿神经性呕吐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主要表现为拒食、进食后呕吐、体重减轻、消化道症状等。

小儿神经性呕吐的发病原因可能与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疾病因素等有关。如果小儿在日常生活中受到了严重的精神创伤,或者是生活中有重大变故,可能会导致小儿神经性呕吐。另外,如果小儿患有先天性疾病,比如先天性幽门狭窄、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也可能会诱发小儿神经性呕吐。小儿神经性呕吐会导致小儿出现不思饮食、食欲不振、进食后呕吐、体重减轻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会导致小儿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建议家长及时带小儿就医,可以通过心理疏导的方式进行治疗,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盐酸氯丙嗪片、盐酸舍曲林片等药物进行治疗。

小儿神经性呕吐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治疗过程也比较长,家长一定要引起重视,及时带小儿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2018-06-20 10:26

举报

林诗音 主治医师 三甲

提问

小儿神经性厌食症发病机制
1.生物学因素:有研究报道该障碍同卵双生子同病率(54%~55%)明显高于异卵双生子同病率(7%~9%);该障碍具有家族聚集倾向,先证者的女性一级亲属的患病率是一般人群的8倍;该障碍患者的女性一级亲属中患情感障碍的比例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因此提示该障碍与遗传因素有关,此外,有研究报道该障碍患者存在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增强或脑脊液中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异常,虽然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异常继发于饥饿,但一旦出现这些异常,可使该病持续或恶化,最近有学者观察到,患者的体重恢复正常后,其5-羟色胺的活动也增强,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患者在症状活跃期会出现强迫症状和其他异常行为。
2.社会心理因素
(1)以瘦为美的社会文化:崇尚苗条,骨感,鼓吹瘦是魅力和自控能力的表现,在20世纪50年代这股时尚之风日盛,时至今日仍未衰减,这股风也必然影响着追求时尚的现代青少年,使她们盲目地追求苗条;某些特殊职业者,如芭蕾舞演员,时装模特等更是迎合这种社会时尚;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年轻女性产生严重的心理负担,使她们追求完美化,以适应社会的需要,而消瘦也是完美的标志之一,这些都在神经性厌食的发生中起一定作用。
(2)不良的家庭环境:在发病中可能也起一定的作用,有研究报道该障碍患者多有喜欢支配的,过度干涉的母亲和被动的,说话不管用的父亲,家庭结构趋于约束,刻板,过度保护,回避冲突。
(3)人格特征:患者常对自我不满,多采取自我厌弃的态度,存在回避性人格特征,过度顺从他人的愿望,思维刻板,或追求尽善尽美,或童年时遭受性虐待,这些也与此障碍的发生有关。

2014-07-29 08:50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情感障碍 (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 )

又称情感障碍(affectivedisorders)和心境障碍(mood disorders)。既往称为情感性精神病(affective psychoses)。它是一组以情感显著而持续地高涨或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精神障碍,常伴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情感障碍的表现具有很大的变异,较轻的可以是对某种负性生活事件的反应,重的则可成为一种严重的复发性甚至慢性致残性障碍。病情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常反复发作,多数可缓解,少数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这类精神障碍首次发病年龄多在16~30岁之间。临床上可分为抑郁发作、躁狂发作、双相障碍和持续性心境障碍4个类型。

适用药品

推荐医生更多

陈刚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钱惠忠 主任医师

提问

杭州城东医院

樊舒婷 心理咨询师

提问

杭州城东医院

张晨露 心理咨询师

提问

杭州城东医院

胡晨玲 副主任医师

提问

杭州城东医院

江长旺 主任医师

提问

杭州城东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