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皮肤性病科> 皮肤科> 疥疮> 蜈蚣草作用

精选回答(1)

张建波 副主任医师 牡丹江市妇幼保健院 三甲

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病性病,激光美容。

提问

蜈蚣草具有抗炎、止痒、镇痛、抑菌、解毒等功效作用。使用时,需注意观察个体差异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
1.抗炎
蜈蚣草中含有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抗炎活性,能够抑制炎症反应中的细胞因子和介质的产生。 通过减轻组织水肿、减少白细胞浸润等途径缓解炎症症状。可将蜈蚣草用于治疗皮肤瘙痒、湿疹等症状。
2.止痒
蜈蚣草所含有的某些成分对神经系统的5-羟色胺受体有激动作用,从而起到止痒效果。 止痒是许多皮肤病的主要症状之一,使用蜈蚣草可以缓解相关不适感。外用或内服均可发挥此功效。
3.镇痛
部分研究发现蜈蚣草提取物具有一定的中枢及外周镇痛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影响神经递质释放有关。 对于轻度至中度疼痛,如肌肉酸痛、关节疼痛等,使用蜈蚣草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多以煎汤或研粉敷贴的方式进行。
4.抑菌
蜈蚣草中含有多种生物碱和酚类物质,这些成分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能有效抑制细菌生长。 可以辅助治疗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如痈肿疔疮、丹毒等。通常需捣烂后外敷患处。
5.解毒
蜈蚣草入药后,其中的有效成分能够促进体内毒素的排出,有助于降低毒性物质对人体的危害。 主要可用于食物中毒、药物过量等引起的轻微中毒症状。可通过煎水服用或捣碎外敷来发挥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蜈蚣草性质偏寒凉,因此不宜长期大量食用,以免引起脾胃虚寒等问题。对于存在过敏史者应慎用,以防诱发或加重过敏反应。

2024-03-07 15:55

举报

医生回答(1)

李佳红 主治医师 三甲

提问

【出处】 《贵州民间药物》
【拼音名】 Wú Gōnɡ Cǎo
【别名】 蜈蚣蕨(《湖南药物志》),小贯仲(《云南中草药选》)。
【来源】 为凤尾蕨科植物蜈蚣草的全草。全年可采。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3~2米。根状茎短,被线状披针形、黄棕色鳞片,具网状中柱。叶丛生,叶柄长10~30厘米,直立,干后棕色,叶柄、叶轴及羽轴均被线形鳞片;叶矩圆形至披针形,长10~100厘米,宽5~30厘米,1次羽状复叶;羽片无柄,线形,长4~20厘米,宽0.5~1厘米,中部羽片最长,先端渐尖,先端边缘有锐锯齿,基部截形,心形,有时稍呈耳状,下部各羽片渐缩短;叶亚革质,两面无毛,脉单1或1次叉分。孢子囊群线形,囊群盖狭线形,膜质,黄褐色。
本植物的根(蜈蚣草根)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生境分布】 生墙上或石隙间。分布陕西、甘肃、河南、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台湾及华南、西南各地。
【性味】 《贵州民间药物》:"性平,味淡。"
【功能主治】 ①《贵州民间药物》:"治疥疮。"
②《湖南药物志》:"辟疫,消肿,退热。治腹痛,痢疾,蜈蚣咬伤,无名肿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4钱。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附方】 治疥疮:蜈蚣草(全草)二两,一扫光四两。大蒜杆(干的)四两。煎水洗,一日三次。并须内服消毒药:白土茯苓、白鲜皮、蒲公英各一两,八爪金龙四钱。煎水服,一日三次。(《贵州民间药物》)
【摘录】 《*辞典》

2014-07-22 16:03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疥疮

疥疮是由人型疥螨寄生于人体皮肤表层内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皮肤病。本病传染性强,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染,也可经衣物间接传染,可在家庭或集体人群中流行。

推荐医生更多

靳培英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华肤皮肤病医院

刘训荃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华肤皮肤病医院

储文玲 主治医师

提问

南京华肤皮肤病医院

陈永芳 主治医师

提问

南京华肤皮肤病医院

刑广梅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华肤皮肤病医院

张明军 主治医师

提问

南京华肤皮肤病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