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科> 神经内科> 双手震颤> 双手震颤怎么治疗?

精选回答(1)

赵英帅 主治医师 河南省人民医院 三甲

擅长:擅长报告解读、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冠心病、糖尿病、胃肠炎、便秘、感冒、肺结节、甲状腺结节等疾病的综合诊疗

提问

双手震颤可以通过药物治疗、针灸治疗、生物反馈疗法、心理行为疗法、平衡训练等方法进行治疗。
1.药物治疗
通过使用抗胆碱酯酶类药物如盐酸苯海索片、硫必利片等来减少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分解,缓解症状。适用于帕金森病引起的双手震颤。
2.针灸治疗
选择特定穴位进行电针刺激以调节大脑功能,可能有助于控制手部肌肉痉挛。例如可选穴曲池、合谷、太冲等。对于某些类型的慢性震颤有效,但须由专业中医师指导实施。
3.生物反馈疗法
利用传感器监测身体状态,并将数据反馈给患者以增强对自主神经系统的控制能力。例如肌电图反馈可用于观察肌肉活动情况。针对功能性震颤或其他非运动性失调有帮助,需要多次会诊才能见效。
4.心理行为疗法
通过认知重构、放松练习等手段减轻压力和焦虑,间接改善因情绪因素导致的手部不自主运动。具体方法包括深呼吸、冥想等。适合于因紧张或焦虑引起的手部震颤,在配合其他物理治疗时效果更佳。
5.平衡训练
通过一系列平衡稳定性锻炼如单腿站立、走直线等活动提高核心稳定性和身体协调性。针对中老年人常见的姿势性震颤有益,特别适用于存在轻微步态不稳者。
在诊断双手震颤的原因后,建议咨询医生是否可以使用等药物进行治疗。若震颤是由特发性震颤引起,则应避免摄入咖啡因及酒精,以免加剧震颤症状。

2024-05-10 15:51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双手震颤

单凭双手震颤不能诊断为帕金森病。因为引起双手震颤的原因可以有许多。我们首先应该了解震颤有多种类型。根据震颤与随意运动的关系,可以将震颤分为以下几类:静止性震颤、姿势性震颤、意向性震颤、其他震颤。

  • 症状起因:静止性震颤:是在静止或肌肉放松状态下出现的节律性震颤,一般频率多为4-g次/秒,一般要比单纯性震颤稍慢,幅度稍大,而比动作性震颤的频率快,幅度略小。在静止状态下出现,运动时减轻或消失,多以肢体远端比较明显。静止性震颤是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之一。帕金森病的静止性震颤常伴肌张力增高,于检查时可发现“齿轮样”或“铅管样”强直,在头颈伸屈及肘、腕关节被动活动时容易发现。其键反射可以正常,也不伴病理反射和感觉障碍。震颤累及的部位、震颤频率与幅度具有特征性;震颤是否影响运动功能取决于震颤的严重程度。 姿势性震颤:是在身体主动地保持某一姿势时出现震颤,多见于肢体的远端,震幅较小者,肉眼觉察不显著。偶尔也可能在动作时震颤略微明显,但大多在固定某一姿势时最为明显。一般较静止性震颤细而快,一般频率8-12次/秒。临床上常见的姿势性震颤有以下3种:①变异性生理性震颤。系生理性震颤强化所致。如应用肾上腺素后、甲状腺功能亢进、嗜铬细胞瘤、低血糖、情绪紧张、焦虑、惊恐、疲劳等引起的震颤,也见于可卡因、酒精中毒和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认为与肾上腺素能受体的调节反应增强有关。②家族性震颤,也叫单纯性震颤或特发性震颤。它是一种与遗传有关的震颤,可以发生于各年龄段,震颤的幅度随肌肉紧张程度而变化。震颤主要见于上肢远端,累及下肢较少,口唇、下领、舌等部位也可以发生。注意与帕金森病的静止性震颤、小脑 病变引起的动作性震颤相鉴别。③扑翼样震颤。系由于既有基底节病变又有小脑性共济失调而引起。此种震颤比较粗大、节律较慢,呈对称性累及四肢,肌张力高低可变。这种震颤颇似鸟类扇动翅膀样,故名“扑翼样震颤”。主要见于肝豆状核变性、肝性脑病、尿毒症等代谢性脑病。 意向性震颤:也称动作性震颤。是指出现于随意运动时的震颤。特点是在随意运动中或将要接近目标时震颤最为明显,主要见于小脑及其传出通路病变时。意向性震颤也可以不伴肌张力的减低,只是在肢体运动时才出现。 其他震颤:如瘾病性震颤,大多数为动作性震颤,也有呈静止性震颤者。震颤多限于一侧肢体或波及全身。幅度大小不一,常无一定规律。多数较为粗大,有时呈摇动状。分散患者注意力时,震颤往往缓解;集中注意其震颤部位时,症状多加重。常有心因性诱因或伴有瘾病的其他征象。

  • 可能疾病: 宾斯旺格病 老年人帕金森病 重金属中毒 颤证

  • 常见检查:

  • 就诊科室:神经、内分泌

推荐医生更多

张彩东 副主任医师

提问

济南远大中医脑康医院

余明 主任医师

提问

济南远大中医脑康医院

王孝各 副主任医师

提问

贵阳中医脑康医院

苏镇培 主任医师

提问

广州附医华南医院

赵龙军 主任医师

提问

广州附医华南医院

孙盛同 副主任医师

提问

广州附医华南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