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肝细胞性黄疸独有特征
补充说明:肝细胞性黄疸独有特征
a******W 2021-10-26 18:39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肝细胞性黄疸的独有特征包括血清胆红素升高、尿胆红素阳性、血清转氨酶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以及碱性磷酸酶升高。这些症状可能表明肝脏功能异常,建议患者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1.血清胆红素升高
当肝脏受损时,其摄取、处理和分泌胆红素的能力下降,导致血液中未结合胆红素积累。这是肝细胞性黄疸的核心特征,通常反映在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水平上升。
2.尿胆红素阳性
由于肝细胞损伤后,胆红素不能正常代谢而进入血液循环,此时超过肝脏处理能力的胆红素会通过肾脏排出体外,进而出现尿胆红素阳性的现象。尿胆红素阳性意味着胆红素从肠道回流入血液,然后经过肾脏再排入尿液中。
3.血清转氨酶升高
肝细胞受到损伤时,会导致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加,使胞质内的转氨酶释放入血,从而引起血清转氨酶升高的情况发生。血清转氨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因此其活性增高是肝细胞功能异常的重要标志之一。
4.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凝血因子合成障碍可导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肝细胞是凝血因子的主要合成场所,肝细胞性黄疸患者的肝功能受损,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就会出现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的现象。凝血酶原时间反映了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完整性,可以作为凝血功能是否正常的指标之一。
5.碱性磷酸酶升高
碱性磷酸酶广泛分布于人体各组织器官,其中以肝脏最多,当肝细胞受损时,会导致碱性磷酸酶从破损的肝细胞释放入血,致使血清中碱性磷酸酶含量升高。碱性磷酸酶主要用于促进脂肪酸的合成,以及参与骨骼发育等过程,在临床上可用于检测肝胆系统疾病。
针对肝细胞性黄疸的症状,建议进行肝功能测试、血清胆红素测定、腹部超声波检查等来评估肝功能状态。治疗措施可能包括药物治疗如水飞蓟宾胶囊、复方甘草酸苷片等保肝药,重症患者可能需要住院观察并接受相应治疗。患者应注意避免酒精和肝毒性物质摄入,保持均衡饮食,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
2024-01-03 18:51
举报相关问题
向医生提问
胆红素是红细胞中的血色素所制造的色素,红细胞有固定的寿命,每日都会有所毁坏。此时,血色素会分解成为正铁血红素(haem)和血红素。然后正铁血红素依酶的作用会变成胆红素,而血红素则会重新制成组织蛋白。如此制造的间接胆红素称为蛋白结合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又在肝脏依酶作用变成直接胆红素(饱含胆红素),而从胆道排泄。除了新生儿之外,一般人的值大致固定,并无年龄上的差异。此外,饮食与运动也几乎不会引起变动,但长时间绝食后会有上升的趋势。红细胞受到破坏有溶血现象时,会变成间接型高胆红素血症。此外,当肝细胞有异常时会引起直接型、中间型高胆红素血症,胆管、胆道系统阻塞时,会引起直接型高胆红素血症。有异常值时的处理方法配合其他检查结果确实掌握病情,再治疗致病的原因。依不同的情况可分别采取急性肝衰竭处置、血液透析、肝外胆汁淤滞紧急处置等方法。在肝功能化验里,除了有直接胆红素的数值,还有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正常值总胆红素:1.7~17.1μmol/L 直接胆红素:0~3.42μmol/L 间接胆红素:1.7~13.68μmol/L
症状起因: 人的红细胞的寿命一般为120天。红细胞死亡后变成间接胆红素(I-Bil),经肝脏转化为直接胆红素(D-Bil),组成胆汁,排入胆道,最后经大便排出。间接胆红素与直接胆红素之和就是总胆红素(T-Bil)。上述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障碍,均可使人发生黄疸。如果红细胞破坏过多,产生的间接胆红素过多,肝脏不能完全把它转化为直接胆红素,可以发生溶血性黄疸;当肝细胞发生病变时,或者因胆红素不能正常地转化成胆汁,或者因肝细胞肿胀,使肝内的胆管受压,排泄胆汁受阻,使血中的胆红素升高,这时就发生了肝细胞性黄疸;一旦肝外的胆道系统发生肿瘤或出现结石,将胆道阻塞,胆汁不能顺利排泄,而发生阻塞性黄疸。
可能疾病: 分流性高胆红素血症综合征 新生儿肝炎 病毒性肝炎 胆汁性肝硬化 黄疸
常见检查:
就诊科室:肝胆、消化
健康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