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科> 神经内科> 多发性神经炎> 多发性神经炎的症状和治疗

精选回答(1)

赵英帅 主治医师 河南省人民医院 三甲

擅长:擅长报告解读、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冠心病、糖尿病、胃肠炎、便秘、感冒、肺结节、甲状腺结节等疾病的综合诊疗

提问

多发性神经炎可能表现为感觉异常、肌无力、自主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运动失调、平衡障碍等症状,通常需要到神经内科进行诊治。
1.感觉异常
感觉异常可能是由多发性神经炎导致的感觉传导束受损引起的。这种异常感可能出现在身体任何部位,但通常始于手脚。
2.肌无力
肌无力是由于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功能障碍,导致骨骼肌收缩乏力。多发性神经炎中,神经信号传导受阻,影响了肌肉的正常收缩。肌力下降主要表现在四肢近端,如大腿和躯干。
3.自主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自主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是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功能紊乱所致,当自主神经系统受到炎症的影响时,会导致其功能异常。自主神经系统控制内脏器官和血管活动,因此这些功能障碍可能会出现心悸、出汗异常等症状。
4.运动失调
运动失调通常是因为神经元损伤导致的运动协调障碍,在多发性神经炎中,受损的神经元会影响肢体的运动能力。患者可能出现走路不稳、手脚笨拙的情况。
5.平衡障碍
平衡障碍源于前庭系统、小脑或大脑皮层的功能障碍,多发性神经炎可能导致这些区域的神经传导受到影响,进而干扰到身体的平衡。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会感到不稳定,尤其是在开阔空间或闭眼时更为明显。
针对多发性神经炎的症状,可以进行血液学检查、尿液分析以及神经电生理测试等。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如口服维生素B族、辅酶Q10等营养神经药物,重症可遵医嘱使用、甲泼尼龙等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快速抑制免疫应答,以及应用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等免疫调节剂控制病情进展。患者平时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同时还要注意保暖,以免加重不适症状。

2024-02-02 20:19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运动失调

运动障碍疾病(movementdisorders)又称锥体外系疾病(extrapyramidal diseases),主要表现随意运动调节功能障碍,肌力、感觉及小脑功能不受影响。 本组疾病源于基底核功能紊乱,通常分为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和肌张力降低-运动过多两大类,前者以运动贫乏为特征,后者主要表现异常不自主运动。

  • 症状起因:(一)发病原因 运动功能的调控是由锥体系统、基底核和小脑密切配合才能得以完成的,这三者并非是各不相关的独立系统,而在功能上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运动障碍疾病(即锥体外系疾病),主要源于基底核功能紊乱。 (二)发病机制 基底核具有复杂的纤维联系,主要构成三个重要的神经环路:①皮质-皮质环路:大脑皮质-尾壳核-内侧苍白球-丘脑-大脑皮质;②黑质-纹状体环路:黑质与尾状核、壳核间往返联系纤维;③纹状体-苍白球环路:尾状核、壳核-外侧苍白球-丘脑底核-内侧苍白球。 在皮质-皮质环路中有直接通路(纹状体-内侧苍白球/黑质网状部)和间接通路(纹状体-外侧苍白球-丘脑底核-内侧苍白球/黑质网状部),环路是基底核实现运动调节功能的解剖学基础,这两条通路的活动平衡对实现正常运动功能至关重要。 黑质-纹状体DA通路变性导致基底核输出过多,丘脑-皮质反馈活动受到过度抑制,使皮质运动功能易化作用受到削弱,产生少动性疾病如帕金森病。纹状体神经元变性导致基底核输出减少,丘脑-皮质反馈对皮质运动功能易化作用过强,产生多动性疾病如亨廷顿病。因此,基底核递质生化异常和环路活动紊乱是产生各种运动障碍症状的主要病理基础。运动障碍性疾病治疗,无论药物或外科治疗原理都基于对递质异常和环路活动紊乱的纠正。

  • 可能疾病: 小儿维生素B12选择性吸收障碍综合征 眩晕 老年人肝性脑病 铋中毒 韦格纳肉芽肿

  • 常见检查:

  • 就诊科室:神经

推荐医生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