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院> 血管外科医院> 动脉硬化闭塞症分期?

精选回答(1)

郑利伟 主治医师 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擅长:擅长运用微创技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下肢静脉血栓、老烂腿、静脉炎、脉管炎、糖尿病足等周围血管病。

提问

  ?动脉硬化闭塞症一共分为三期。一期又叫局部缺血期,此时身体有慢性肢体缺血表现,以间歇性跛行为主,肢体有发凉、麻木、胀痛、抗寒能力减退的表现。二期为营养障碍期,这时候肢体缺血表现加重,同时还有皮肤粗糙,汗毛脱落,趾(指)甲增厚,肌肉萎缩疼痛等表现。 三期是坏死期:三期除了具有慢性肢体缺血表现,静息疼痛之外,还会发生肢体溃疡坏疽。动脉硬化闭塞症建议尽早至专业的血管外科治疗,疾病发展到晚期很可能会导致截肢,甚至威胁到生命。

2019-06-17 09:39

举报

医生回答(2)

常光喜 主治医师 三甲

擅长:全科

提问

动脉硬化闭塞症通常起始于动脉,然后可累及静脉,一般由远端向近端进展。主要表现为患肢怕冷、麻木和针刺感,足背有瘀斑样改变,足趾尖和趾甲明显增厚、苍白等表现。紧接着就出现行走困难,或者出现跛行。本病症可发生于全身各主要动脉,多见于腹主动脉下端和下肢的大中动脉。如果疾病早期不治疗好还会进一步发展,就进入中期。在上述症状逐渐加重的基础上,疼痛加重。病人行走夜间也疼痛,严重影响睡眠之外,还有的患者患肢皮肤颜色发生变化。此病症晚期称作“坏死期”,诸多患者的小范围动脉血停止流动或流速变得缓慢,甚至完全堵塞动脉腔,主要表现为足趾、外踝、足跟等末梢部位逐渐出现发黑、坏死,以致发生感染、溃烂并形成溃疡,最终面临截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可使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管腔狭小。本病在我国逐年增多,成为老年人死亡主要原因之一,建议尽早治疗。

2019-06-13 09:40

举报

李娟 主治医师 三甲

提问

第一期(局部缺血期)主要表现为患肢麻木、发凉、酸胀和间歇性跛行即患者行走一段距离后足底或小腿肌肉酸痛,被迫停止行走,休息3-5分钟后疼痛缓解后仍可行走,步行同等距离又发生疼痛。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第二期(营养障碍期)除第一期的临床表现外,患肢缺血性疼痛由间歇性跛行转为持续性静息痛。并出现患肢营养障碍表现,如皮肤干燥、无汗,皮色苍白、瘀紫或潮红,趾甲增厚、变形,汗毛脱落,小腿肌肉萎缩等。以夜间疼痛最为剧烈,常抱足而坐,终夜难眠。有的可伴有缺血性神经炎。第三期(组织坏死期)除第一、第二期的临床表现外,患肢出现缺血性溃疡、坏疽。开始为干性坏疽,继发感染后转变为湿性坏疽。动脉硬化闭塞症建议尽早到医院治疗,早期治疗起来相对容易,去大医院血管外科就诊。

2019-06-13 09:26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间歇性跛行

间歇性跛行是指患者从开始走路,或走了一段路程以后(一般为数百米左右),出现单侧或双侧腰酸腿痛,下肢麻木无力,以至跛行,但稍许蹲下或坐下休息片刻后,症状可以很快缓解或消失,病人仍可继续行走,再走一段时间后,上述症状再度出现。因为在这一过程中,跛行呈间歇性出现,故称为间歇性跛行。

  • 症状起因:间歇性跛行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在腰椎管已有狭窄的病理基础上,因直立时椎体及神经根的压力负荷增大,再加上行走时下肢肌肉的舒缩活动进一步促使椎管内相应脊神经节的神经根部血管生理性充血,继而静脉瘀血以及神经根受牵拉后,相应部位微循环受阻而出现缺血性神经根炎,从而出现腰腿疼痛、下肢麻木、无力等症状,当患者蹲下、坐下或平卧休息后,神经根的压力负荷降低,消除了肌肉活动时的刺激来源,脊髓及神经根缺血状态得以改善,因此症状也随之减轻、消失。再行走时,再度出现上述症状,再休息,症状再缓解,如此反复,交替出现,形成了间歇性跛行。

  • 可能疾病: 儿童股骨头坏死 椎管狭窄症 椎间盘突出症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 老年股骨头坏死

  • 常见检查:

  • 就诊科室:外科

推荐医生更多

蔡惠英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张青龙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吕建光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冷贵生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陈刚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吴敏 副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