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风湿免疫科
补充说明:风湿免疫科
a******W 2016-10-11 19:45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风湿免疫科是专门诊治风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关节炎、肌肉骨骼疾病以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科室,如需就诊上述疾病,建议联系导诊台进行分诊。
1.风湿病
风湿病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包括多种慢性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果患者存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时,由于这些疾病都属于风湿病范畴,所以需要到风湿免疫科进行治疗。通过血常规、尿常规、抗核抗体谱、血沉、C-反应蛋白等实验室检查以及超声心动图、肺功能测试等影像学检查可以辅助诊断。
2.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涉及机体对自身组织产生异常免疫应答的一组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常表现为多器官受累,因此,在风湿免疫科可获得全面评估和治疗。针对特定自身免疫疾病的实验室检测可能包括抗核抗体、类风湿因子和其他血液标志物分析。此外,医生还可能会建议进行影像学检查,如X线或MRI以评估关节损伤或其他病变。
3.关节炎
关节炎是关节发炎的一种疾病,包括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类型。当患者出现关节肿胀、疼痛等症状时,此时可能是由关节炎引起的,需要及时就医以便进行针对性治疗。针对不同类型的关节炎,其诊疗方式各异,但通常都需要在风湿免疫科进行详细的身体检查、血液检查及关节液分析。
4.肌肉骨骼疾病
肌肉骨骼疾病涉及肌肉、韧带、肌腱、滑囊和软骨的问题,包括肌无力症、纤维肌痛等。若患者出现了肌肉酸痛、僵硬感等情况,则需要前往风湿免疫科进行诊治。针对此类疾病的常见检查项目包括肌酶水平测定、肌电图、超声心动图等。
5.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慢性、全身性的自身免疫疾病,主要影响皮肤、肾脏、心脏和血液等多个器官系统。对于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患者来说,应该尽快寻求风湿免疫科医师的帮助,因为早期诊断和治疗能够显著改善预后。在风湿免疫科,患者可以接受血常规、尿常规、电解质、自身抗体谱、补体水平以及其他特定检查的评估。
患者平时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同时还要注意保暖,以免加重不适症状。
2024-03-15 22:51
举报相关问题
医生回答(4)
风湿病是一组侵犯关节、骨骼、肌肉、血管及有关软组织或结缔组织为主的疾病,其中多数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多较隐蔽而缓慢,病程较长,且大多具有遗传倾向。 诊断及治疗均有一定难度;血液中多可检查出不同的自身抗体,可能与不同HLA亚型有关;对非甾类抗炎药(NSAID),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有较好的短期或长期的缓解性反应。
2016-10-11 19:44
举报风湿病最好的药,风湿患者可根据风湿病程度选择风湿外用药与风湿内服药。风湿药能通过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有效地缓解病情,改善体质,减少激素撤减过程中复发的危险性,减少发作次数和发作严重程度,从而能有效地减缓甚至阻止疾病的进程。 治疗风湿内服药则可选择:葡立盐酸氨基葡萄糖胶囊、独一味胶囊、华薏辛除湿止痛胶囊三种治疗风湿效果最好的内服药
2016-10-11 19:44
举报您好,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风湿性关节炎以消除链球菌感染为主,青霉素是首选药物。类风湿关节炎以防止关节破坏,保护关节功能,最大限度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目标。用药上及早应用慢作用抗风湿药。在关节疼痛肿胀期间应用非甾体抗炎药控制疼痛等症状。 类风湿最好中医辨证用中药治疗。中药可以调节免疫,滋补肝肾,增强体质,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等治根作用同时在饮食上避免生冷油腻辛辣食物,饮食清淡,常饮老姜水,多食大枣,核桃,莲子,晚上用热水泡脚半小时,揉搓脚心发热。
2016-10-11 19:44
举报您好,化验血沉,抗0,类风湿因子,C反映蛋白,拍膝关节X片确诊一下,考虑类风湿的可能性大。确诊后建议中药追风舒筋疗法治疗。患上类风湿性关节炎后,更要注意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比如天冷了要及时给患处保暖;保持正确的坐姿,坐一会就站起来走走;不穿高跟鞋,而代之以弹性较好的鞋子,或使用鞋垫,国内首创:直接针对病灶,是最根本治疗方法;2、病人不住院,不开刀,无痛苦;3、安全有效,无毒副作用;4、远期效果好,一次治疗,不易复发。是目前治疗风湿病疗效最好的一种治疗方法。
2016-10-11 19:44
举报向医生提问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是一种以侵蚀性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本病临床表现为以双手和腕关节等小关节受累为主的对称性、持续性多关节炎。病理表现为关节滑膜的慢性炎症、血管翳形成,并可出现关节软骨和骨破坏,最终可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我国大陆地区的RA患病率约为0.2%-0.4%, 共有近500万患者。本病特点是以女性多发(男女患病比例约1:3),可发生于任何年龄,80%患者发病于35-50岁。同时类风湿的发生可能与内分泌、营养、职业、心理和环境的差异、细菌和病毒感染及遗传因索等方面都有关系。
健康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