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砂仁的功效与作用
补充说明:砂仁的功效与作用
a******W 2016-03-28 14:03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高建军 副主任医师 潍坊市妇幼保健院 三甲
擅长:尿道炎,膀胱炎,肾炎,尿路结石,尿路肿瘤,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 男性不育症,少精子症,弱精子症,畸形精子症,无精子症,阳痿,早泄,包皮过长,包茎,包皮炎,龟头炎,包皮龟头黏连
提问
砂仁具有化湿和胃、行气止痛、温脾止泻、理气安胎、宣畅上下气机等功效与作用。由于砂仁的药性较为温和,但长期使用仍需谨慎,建议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1.化湿和胃
砂仁具有一定的芳香气味,能够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强胃肠蠕动,从而起到化湿和胃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等症状。可将砂仁用于制作药膳或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
2.行气止痛
砂仁能调节胃肠运动功能,缓解因情志不畅引起的胸闷、腹胀等不适症状。对于肝郁气滞所致的胸胁胀满、乳房胀痛等病症有一定的改善效果。可根据病情轻重调整剂量。
3.温脾止泻
砂仁辛散温通,入脾经,善调中止泻,故而有温脾止泻之效。本品主治脾寒泄泻、肠鸣腹痛等症。可用砂仁配伍白术、茯苓等药材制成方剂进行调理。
4.理气安胎
砂仁归脾、胃、肾经,其辛香走窜,能行气宽中,且性温而不燥,能补正气,因此具有理气安胎的作用。本品常用于治疗妊娠恶阻、胎动不安等情况。孕妇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砂仁进行调理。
5.宣畅上下气机
砂仁辛温芳香,善于化湿浊,又能行气滞,使气顺则诸逆反下证自除。用以治疗湿浊中阻、脘腹胀满、呕吐腹泻以及妊娠恶阻等。患者可煎服或研末服用。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砂仁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因此不宜长期大量食用,尤其是对于存在胃肠道疾病的人群而言。此外,用药期间应避免食用生冷、油腻食物,以免影响药效发挥。
2024-02-16 16:39
举报相关问题
医生回答(4)
砂仁的功效与作用:中药砂仁的功效与作用,穗状花序椭圆形,总花梗长4-8厘米,被褐色短绒毛;鳞片膜质,椭圆形,褐色或绿色;苞片披针形,长1.8毫米,宽0.5毫米,膜质;小苞片管状,长10毫米,一侧有一斜口,膜质,无毛;花萼管长1.7厘米,顶端具三浅齿,白色,基部被稀疏柔毛;花冠管长1.8厘米;裂片倒卵状长圆形,长1.6-2厘米,宽0.5-0.7厘米,白色
2016-03-28 14:02
举报砂仁的功效与作用:中药砂仁的功效与作用,株高1.5-3米,茎散生;根茎匍匐地面,节上被褐色膜质鳞片。中部叶片长披针形,长37厘米,宽7厘米,上部叶片线形,长25厘米,宽3厘米,顶端尾尖,基部近圆形,两面光滑无毛,无柄或近无柄;叶舌半圆形,长3-5毫米;叶鞘上有略凹陷的方格状网纹。
2016-03-28 14:02
举报砂仁的功效与作用::中药砂仁的功效与作用,是热带和亚热带姜科植物的的果实或种子,是中医常用的一味芳香性药材。株高1.5-3米,茎散生;根茎匍匐地面,节上被褐色膜质鳞片。根茎粗壮,棕红色。种子团分3瓣,每瓣种子5~9枚,种子气味芳香而峻烈,用作香料,稍辣,其味似樟。在东方是菜肴调味品,特别是咖哩菜的佐料。在斯堪的那维亚则常用于面食品调味,也是中医常用的一味芳香性药材。
2016-03-28 14:02
举报砂仁的功效与作用:砂仁具有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的功效,临床上一般是用于脾胃虚弱的患者,但是阴性的人最好不要服用。脾胃虚弱用参苓白术散或香砂养胃丸等药物治疗试试,平时也可以饮食南瓜,瘦肉,山药,党参,白术等药物或食物;多喝点温开水。祝健康!
2016-03-28 14:02
举报向医生提问
症状起因:有一些小孩面黄肌瘦,这并不是小孩本身营养不良造成的,而已因为他们脾胃虚弱导致的。小孩脾胃虚弱一般没什么食欲,不喜欢吃东西。会有以下 1、人体微量原素的缺乏 如缺锌可导致腹泻、厌食症;缺钙导致生长停滞、抽搐等;缺铁等致贫血、厌食、生长发育停滞。以上这些都可使人体营养物质吸收不足,日久则使小儿“面黄肌瘦”。 2、饮食不节 小儿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脾胃功能还不健全。所以如果饮食上不加节制,饥一顿,饱一顿,不按时吃饭,或零食太多,都可影响脾胃功能,造成脾胃功能失调,脾胃虚弱等症,日久则“面黄肌瘦”。 3、不合理的用药 小儿患病后,家长非常着急,就在很短的时间内服大量药物,尤其是一些消炎、镇痛的西药,如阿斯匹林、扑热息痛、消炎痛、红霉素等,这些药都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并引起恶心、呕吐等症,这样,病虽治好,却留下了胃受损伤的后患。长期下去则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造成营养不良而致“面黄肌瘦”。 4、过食寒凉 小儿本为“阳盛”主体,易产生内热,所以喜食寒凉。如果不加以节制,过食寒凉之物,就易损伤脾胃,造成脾胃虚寒,功能下降,从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及营养的摄取。 营养失衡小孩子没有自控能力,吃东西没有节制,一旦吃得过多,就会损伤到脾胃,出现消化紊乱,吸收不好,面黄肌瘦。有些家长以为孩子营养不够,变本加厉给孩子做好吃的,结果反而增加了肠胃负担,脾胃进一步受损,进入恶性循环。[1]
常见检查:
就诊科室: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