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乳房肿块刺痛
补充说明:乳房肿块刺痛
a******W 2015-10-18 09:21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乳房肿块刺痛多考虑是月经来潮引起的,也可能是外伤、乳腺增生症、乳腺炎、乳腺纤维腺瘤等疾病导致的,建议患者根据引起的原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1、月经来潮
月经来潮时,体内的激素水平会发生变化,会刺激乳房部位出现刺痛的情况,还可能会伴随乳房发胀的症状。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可以不用过于担心,也不需要特殊治疗,月经结束后,症状会逐渐消失。
2、外伤
如果乳房受到了撞击或者是挫伤,可能会导致局部软组织受损,从而引起刺痛的症状。患者可以通过局部热敷的方式进行改善,如果疼痛比较严重,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塞来昔布胶囊等药物进行治疗。
3、乳腺增生症
如果长期精神过度紧张或焦虑,可能会造成体内的雌激素水平升高,从而诱发乳腺增生症,会出现乳房肿块、乳房刺痛等不适症状。患者可遵医嘱口服乳癖消片、逍遥丸等药物进行改善,还要放松心情,避免精神压力过大。
4、乳腺炎
乳腺炎是指伴或不伴微生物感染的乳腺组织炎症,可能与乳汁淤积、细菌感染等因素有关,患者可能会出现乳房肿块、乳房刺痛等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阿莫西林胶囊、阿奇霉素胶囊等药物进行治疗,也可以通过热敷的方式来缓解症状。
5、乳腺纤维腺瘤
如果长期精神紧张或者是过度劳累,可能会使体内的内分泌出现紊乱,从而诱发乳腺纤维腺瘤,导致患者出现上述症状。患者可以遵医嘱服用枸橼酸他莫昔芬片、枸橼酸托瑞米芬片等药物进行治疗,还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乳腺微创旋切手术进行治疗。
日常生活中,建议患者注意乳房部位的护理,避免穿过紧的内衣。如果出现其他不适症状,建议患者及时去医院就医,明确疾病后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2015-10-18 09:21
举报相关问题
医生回答(4)
你好! 乳癌除非已长大到足以侵犯胸壁周围的神经才会疼痛,因此大多数偶发性的乳房疼痛,是可以按部就班的就医检查,不须太过焦虑的,有些肿痛或硬块初期被诊断为乳房肿瘤,这些乳房肿瘤大多是良性的但也有可能是形成乳癌的前身。
2015-10-18 09:21
举报你好!乳房肿块刺痛并发症 编辑
乳房肿块 有些人会不定期的肿痛,这种乳房疼痛不一定都有,乳房肿瘤即使有摸得到乳房肿块,也不一定是乳癌,因为乳癌初期很少会有疼痛的问题,及其他较明显的症状,产生早期主要是靠乳房自我检查及乳房X光摄影检查才能得知。
2015-10-18 09:21
举报你好!乳房肿块刺痛临床症状 编辑
乳房肿块 临床上,越是不痛的乳房肿块,越应该予以重视。因为无痛性的乳房肿块恰巧是乳腺癌的特征之一。一般来讲,炎症性的乳房肿块,常常伴有比较剧烈的乳房疼痛,肿块局部还伴有明显的红、肿、热、痛等炎症性反应,肿块可化脓破溃,经过抗炎治疗加局部引流后,炎症消退,肿块可消失。增生性的乳房肿块,常常伴有经前期的乳房胀痛,月经过后,疼痛可减轻,肿块亦可随之有所缩小,肿块常常为多发性的,质地柔软或者韧实,局部可以有轻到中度的触痛,经过药物对症治疗后可有不同程度的好转。
2015-10-18 09:21
举报你好! 乳房肿块[1]通常是指由于乳房组织的构成不同而使内部长有肿块的一种疾病。乳房肿块是最常见的乳房疾患,众多的良性疾病也通过乳房肿块的形式表现,所以乳房肿块的鉴别最重要的是区分良性和恶性。除了乳腺癌为恶性外,乳腺纤维腺瘤、乳腺增生、乳腺积乳囊肿、乳腺脂肪坏死等产生的肿块都属良性,可以通过穴位和反射区按摩进行治疗。现出新肿块有以下原因:囊肿;乳头伤口受到细菌感染;纤维囊性乳腺病;患了不会扩散的良性肿瘤。激素异常;患了恶性肿瘤。经过药物对症治疗后可有不同程度的好转。
2015-10-18 09:21
举报向医生提问
乳腺癌(mammarycancer)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7-10%,在妇女仅次于子宫癌,已成为威胁妇女健康的主要病因。它的发病常与遗传有关,以及40-60岁之间,绝经期前后的妇女发病率较高。它是一种通常发生在乳房腺上皮组织,严重影响妇女身心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乳腺癌男性罕见,仅约1-2%的乳腺患者是男性。
多发人群:45-55岁女性,绝经期过迟,超过55岁尚未绝经的女性。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30000 —— 50000元)
卡培他滨片
FDA批准治疗对普通疗法具有抗药性的转移性乳腺癌,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联合泰素帝治疗晚期乳腺癌。
乳结泰胶囊
疏肝理气,化痰散结,活血止痛。用于肝郁气滞,痰凝血瘀所致乳房肿块胀痛,触痛,胸肋胀闷,烦躁易怒,舌质偏红,或紫暗,或有瘀斑,苔黄,脉弦滑或弦涩;乳腺增生症见上述证候者。
消结安胶囊
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用于气滞血瘀所致乳癖,乳腺小叶增生,卵巢囊肿,子宫肌瘤见上述症候者。
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
各种类型的肝病,如:肝炎、慢性肝炎,肝坏死,肝硬化,肝昏迷(包括前驱肝昏迷)。脂肪肝(也见于糖尿病人)。胆汁阻塞。中毒。预防胆结石复发。手术前后的治疗,尤其是肝胆手术。妊娠中毒,包括呕吐。银屑病,神经性皮炎,放射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