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回答(1)

李常月 主任医师 七台河市人民医院 三甲

擅长:擅长普外科尤其对肝胆胰腺,甲状腺和乳腺疾病有独特的见解。擅长于胆囊炎,胆囊结石,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癌肝癌以及结肠癌痔疮,肛裂。

提问

脱肛可通过中药调理、直肠固定术、肛门紧缩术、生物反馈疗法等方法进行治疗。如果症状持续或加剧,建议患者及时就医。
1.中药调理
通过服用具有收敛固涩作用的中药方剂如四神丸、补中益气汤等来缓解症状。中医认为脱肛多因脾虚导致肛门肌肉松弛所致,因此使用上述药物可增强肛门括约肌收缩力,从而辅助改善病情。
2.直肠固定术
直肠固定术是将游离的直肠部分缝合到骶骨岬上,手术通常采用开放式或腹腔镜下方式进行。此手术旨在稳定直肠位置,减少其活动度,从而预防脱垂发生。对于存在长期反复脱出且保守治疗无效者效果显著。
3.肛门紧缩术
肛门紧缩术是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下进行的一种微创手术,通过缩小肛门环周径来增加肛门阻力。该手术适用于轻至中度脱垂患者,能够有效防止直肠黏膜从肛门突出。术后需注意休息及饮食调整以促进愈合。
4.生物反馈疗法
生物反馈是一种行为训练方法,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学习识别并控制身体的生理反应。对于某些类型的脱肛可能有帮助,因为这可以帮助提高对盆底肌肉功能的认识和控制能力。但须由经验丰富的物理治疗师指导进行。
建议定期进行盆底肌肉锻炼,如Kegel运动,有助于加强肛门括约肌力量。同时,避免长时间久坐或用力排便,以免加重脱肛症状。

2024-02-23 10:29

举报

医生回答(1)

李敏华 主治医师 三甲

提问

脱肛直肠壁部分或全层向下移位,称为直肠脱垂。直肠壁部分下移,即直肠黏膜下移,称黏膜脱垂或不完全脱垂;直肠壁全层下移称完全脱垂。若下移的直肠壁在肛管直肠腔内称内脱垂;下移到肛门外称为外脱垂。直肠脱垂的病因尚不完全明了,认为与多种因素有关。
脱肛1.解剖因素
发育不良幼儿、营养不良患者、年老衰弱者,易出现肛提肌和盆底筋膜薄弱无力;小儿骶骨弯曲度小、过直;手术、外伤损伤肛门直肠周围肌或神经等因素都可减弱直肠周围组织对直肠的固定、支持作用,直肠易于脱出。
2.腹压增加 
如便秘、腹泻、前列腺肥大、慢性咳嗽、排尿困难、多次分娩等,经常致使腹压升高,推动直肠向下脱出。
脱肛3.其他 
内痔、直肠息肉经常脱出,向下牵拉直肠黏膜,诱发黏膜脱垂。
目前,引起直肠完全脱垂有以下两种学说。①滑动疝学说 因腹腔内压力增高及盆底组织松弛,直肠膀胱陷凹或直肠子宫陷凹处直肠前腹膜反折部被推向下移位,将直肠前壁压入直肠壶腹,最后脱出肛门外。②肠套叠学说 套叠始于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在腹压增加,盆底松弛等因素影响下,套叠部分不断下移,最终使直肠由肛门外脱出。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为有肿物自肛门脱出。初发时肿物较小,排便时脱出,便后自行复位。以后肿物脱出渐频,体积增大,便后需用手托回肛门内,伴有排便不尽和下坠感。最后在咳嗽、用力甚至站立时亦可脱出。随着脱垂加重,引起不同程度的肛门失禁,常有黏液流出,导致肛周皮肤湿疹、瘙痒。因直肠排空困难,常出现便秘,大便次数增多,呈羊粪样。黏膜糜烂,破溃后有血液流出。内脱垂常无明显症状,偶尔在行肠镜检查时发现。
检查

检查时患者需下蹲后用力屏气,使直肠脱出。部分脱垂可见圆形、红色、表面光滑的肿物,黏膜皱襞呈放射状;脱出长度一般不超过3厘米;指检仅触及两层折叠的黏膜;直肠指检时感到肛门括约肌收缩无力。患者用力收缩时,仅略有收缩感觉。若为完全性直肠脱垂,表面黏膜有“同心环”皱襞;脱出较长,脱出部分为两层肠壁折叠,触诊较厚;直肠指检时见肛门口扩大,感到肛门括约肌松弛无力;当肛管并未脱垂时,肛门与脱出肠管之间有环状深沟。乙状结肠镜可见到远端直肠充血、水肿。排便造影检查时可见到近端直肠套入远端直肠内。

2015-07-02 13:50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直肠脱垂 (脱肛,直肠脱出)

直肠脱垂是指肛管、直肠甚至乙状结肠下端向下移位突出于肛门外的一种病理状态。仅黏膜下脱是不完全脱垂,直肠全层下脱为完全脱垂。脱垂部分位于直肠内称内脱垂,脱出肛门外则称外脱垂。直肠脱垂以儿童及老年人多见,直肠脱垂在儿童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多数在5岁前自愈,故以非手术治疗为主。成人完全性直肠脱垂较严重者,长期脱垂将致阴部神经损伤产生肛门失禁、溃疡、肛门周围感染、直肠出血、脱出肠段水肿坏死及狭窄,应以手术治疗为主。

推荐医生更多

蔡惠英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张青龙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吕建光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冷贵生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陈刚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吴敏 副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