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针灸共济失调
补充说明:针灸共济失调
a******W 2014-11-25 20:34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付颖瑜 三甲
擅长:营养科主任,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与技术,对内分泌系统及代谢系统的常见病、多发性病,尤其是糖尿病及其急慢性并发症、甲亢、痛风、肥胖等诊治,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
提问
针灸一般不会导致共济失调。
针灸是一种常见的中医治疗手段,主要是利用金属针具或艾炷、艾卷,在人体特定的部位进针施灸,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针灸具有调和阴阳、疏通经络、扶正祛邪的作用。对于小儿麻痹、脑性瘫痪、周围神经损伤、面神经麻痹等疾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共济失调是指小脑、脊髓、脑神经等部位出现了病变,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药物中毒等原因有关,患者可能会出现站立不稳、步态异常、肢体震颤等症状。一般情况下,针灸不会导致共济失调。
如果患者出现共济失调的情况,建议及时到正规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并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以免延误病情。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还要注意多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同时也要避免进行剧烈运动。
2019-02-21 16:32
举报相关问题
医生回答(3)
针灸共济失调。
针灸共济失调时,主要是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气血、平肝熄风等。共济失调多由肝肾阴虚、髓海失养所致,此时进行针灸能够补益肝肾、濡润筋脉,从而达到辅助治疗的目的。
此外,如果患者存在重症肌无力、脊髓炎等疾病也可能导致共济失调的发生,这些情况下进行针灸可能并不能起到较好的效果,甚至可能会加重病情,需谨慎对待。
在针灸共济失调的过程中,应注意避免过度疲劳和情绪波动,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也有助于改善症状。
2024-01-20 08:18
举报人的小脑的生理功能主要是维持身体平衡和协调随意运动。小脑病变时引发肌肉的张力低下,导致肢体打软,且对运动的距离、运动的速度及运动所需的力量估计不足,还会出现不规则的肢体震颤。目前,虽尚不能完全揭示该病的病因并提出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全世界学者仍在不断探索该病病因,积极寻找治疗方法。我国中医理论认为:此病病位在脑但定位在肾,治疗的关键在于补肾、益气、活血、健脑、豁痰、开窍。多年的临床证明:该疗法可有效延长脑的常压耐缺氧时间,改善脑膜微循环,促使毛细血管新生及神经纤维生长和细胞功能的恢复,有效改善脑部缺氧缺血症状。
2014-11-25 20:34
举报大多数癫痫药物都有抗癫痫的作用,单纯的药物治疗只能起到短暂控制的作用,需要长期服药,而且副作用也是比较大的。癫痫是由于神经元细胞异常放电所致的一种慢性脑部疾病,要想得到根治,必须要起到修复细胞的作用,选择正规的癫痫病医院使用定位修复法治疗,可以修复受损细胞,恢复细胞平衡放电达到临床治愈。小脑共济失调又称脊髓小脑萎缩症,是一种家族显性遗传神经系统疾病,只要亲代其中一人为此疾病患者,其子女将有50%的机率遗传此症并发病。这类患者发病后,行走的动作摇摇晃晃,有如企鹅,因此被称为企鹅家族。
2014-11-25 20:34
举报向医生提问
症状起因:(一)小脑性共济失调 1、小脑蚓部损害 常见于小脑蚓部肿瘤,儿童以髓母细胞瘤、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成人以转移瘤多见。 2、小脑半球损害 常见于肿瘤、转移瘤。结核瘤或脓肿及血管病等。 3、全小脑共济失调 常见于小脑变性及萎缩等。 (二)深感觉障碍性共济失调 1、周围神经病变 常见于多发性神经炎,铅、砷、汞中毒,酒精中毒,代谢性疾病等。 2、后根病变 常见于转移瘤。 3、后索病变 常见于脊髓癣联合变性。酒精中毒、脊髓压迫症等。 4、丘脑病变 常见于脑血管病。 5、顶叶病变 常见于脑血管病力瘤。 (三)大脑性共济失调 常见于大脑额叶、顶叶、颜叶、枕叶、肮脏体部等部位的脑血管病,肿瘤,炎症,外伤,变性性疾病等。 (四)前庭性共济失调 常见于急性迷路炎、内耳出血、前庭神经或前庭神经核的急性病变等。 机 理 (一)小脑性共济失调 小脑位于颅后窝,在桥脑和延髓背侧,其间为第四脑室,借三对脚与中脑、桥脑、延髓相连。小脑上脚称结合臂,主要由小脑中央核发出的离小脑的远心纤维组成。中脑部分为桥脑臂,它由发自脑桥核的纤维组成,小脑脚主要为绳状体,它由来自脊髓、延髓进人小脑的纤维组成。根据小脑的发生、生理功能和纤维联系,把小脑分为三叶: 1、绒球小结叶 是小脑最古老的部分,称原始小脑或古小脑,它接受前庭神经与前庭核来的纤维,它是平衡、调节的整合中枢,损害时引起躯干及下肢的共济失调。 2、前叶 在小脑前面,首裂以前的部分,在种系发生学上属于旧小脑,主要接受脊髓小脑前后束纤维,此束传导深部感觉,其功能为调节肌张力,并维持身体姿势。 3、后叶 首裂以后的部分,后叶的大部分都是新发生的结构,称为新小脑,它接受皮质脑桥小脑传导,主要参与对由大脑皮质发出的精巧的随意运动的调节。 另外小脑除接受本体感觉冲动外,还接受外部感觉、听觉、视觉、内脏感觉的冲动。所以小脑不仅只对运动,而且对感觉,间脑功能都有影响。所以小脑病变最主要的表现为共济失调,站立时身体前倾或左右摇晃,坐位时躯干也同样摇摆不稳,行走时不能走直线,忽左忽右步态瞒珊即醉汉步态。指鼻试验,指耳试验,把握试验,轮替试验,反跳试验,跟膝胜试验,意向性震颤,眼球震颤可有阳性发现。 (二)深感觉障碍性共济失调 深感觉的传导通路如下: 肌肉、肌腱、关节、周围神经、脊髓后索脊髓后索、薄束(下枝)、薄束核、延髓交叉、楔束(上肢)、薄束核、丘脑皮质束、内囊枕部、中央后回上2/3及顶叶区。 深感觉传导路径上,任何部位的损害都可以出现共济失调。特点为睁眼时共济失调不明显,闭眼时明显增强伴有深感觉障碍(关节位置觉、震动党和运动党减低或消失),闭目难立征阳性,洗脸盆征阳性。早期可有行路不稳,尤其在黑暗场所,共济失调明显者,步行时足向前抛,足跟用力着地(超步)两足基底增宽。当两上肢伸出和闭眼后,两上肢有自觉的垂落,各指呈弹琴姿势。检查运动时四肢共济失调以下肢明显,跟膝胶试验不准确,上肢的指鼻试验、指耳试验不准确。其静止性平衡障碍也很明显,如在仰卧位时嘱两足抬高上举,两足分开保持静止不动,则出现摇晃不稳,闭眼时更明显。 (三)大脑性共济失调 大脑额叶、顶叶、颜叶、枕叶、腹腔体部等部位病变时,都可出现共济失调。额叶共济失调是由于额叶 脑桥 小脑束受损引起。特点为站立或步行时出现,若下肢出现失用症时应高度考虑额叶病变。顶叶共济失调常伴有深感觉障碍,顶叶中的旁中央小叶损害出现小脑症状及尿便障碍。领叶共济失调可伴有领叶其他体征。 (四)前庭性共济失调 主要以平衡障碍为主,其特点为运动时与静止时均出现平衡障碍。可伴有眩晕、眼震、前庭迷路症状。误指试验阳性,闭目难立征阳性。此类型共济失调是在闭目后经过一段时间才出现摇晃,并且逐渐加重,倾倒方向与眼震慢相方向一致。见于急性迷路炎、内耳出血、前庭神经或前庭神经核的急性病变等。
可能疾病: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 痉挛性脑瘫 米勒费雪症候群 脊髓型颈椎病 脚气病性心脏病
常见检查:
就诊科室:脑外科、神经
丙戊酸钠缓释片
用于治疗全身性及部分发作性癫痫,以及特殊类型的综合症。1.全身性癫痫适用于:失神发作、肌阵挛发作、强直阵挛发作、失张力发作及混合型发作。2.部分性癫痫适用于:简单部分发作;复杂部分性发作;部分继发全身性发作。3.特殊类型综合症:West,Lennox-Gastaut综合症。
盐酸乙哌立松片
中枢性肌肉松弛药。1.用于改善下列疾病的肌紧张状态:颈背肩臂综合症,肩周炎,腰痛症;2.用于改善下列疾病所致的痉挛性麻痹:脑血管障碍,痉挛性脊髓麻痹,颈椎病,手术后遗症(包括脑、脊髓肿瘤),外伤后遗症(脊髓损伤、头部外伤),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婴儿大脑性轻瘫,脊髓小脑变性症,脊髓血管障碍,亚急性脊髓神经症(SMON)及其它脑脊髓疾病。
还原型谷胱甘肽片
用于肝损伤、肾损伤、化放疗保护、糖尿病、缺血缺氧性脑病等。
耳聋左慈丸
滋肾平肝。用于肝肾阴虚的耳鸣耳聋,头晕目眩。
健康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