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肾病综合征发病机制
补充说明:肾病综合征发病机制
2014-11-20 16:41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2)
肾病综合征发病机制主要包括免疫因素、遗传因素、感染因素、肾脏损伤、药物因素等。
1、免疫因素
免疫因素是引起肾病综合征的主要原因,其中以细胞免疫异常最为突出。患者体内的B细胞被致敏,产生大量的抗体,从而导致肾病综合征。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进行治疗,如片、片等。
2、遗传因素
肾病综合征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父母双方或一方患有肾病综合征,则子女患有肾病综合征的概率会比较高。
3、感染因素
如果患者受到细菌、病毒等感染,可能会导致肾脏损伤,从而引起肾病综合征。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克肟胶囊等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
4、肾脏损伤
如果患者长期服用肾毒性药物,如庆大霉素、链霉素等,可能会导致肾脏损伤,从而引起肾病综合征。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醋酸片、环磷酰胺片等药物进行治疗。
5、药物因素
如果患者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释胶囊、阿司匹林肠溶片等,可能会导致肾脏损伤,从而引起肾病综合征。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更换其他药物进行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要注意保持规律的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同时要注意保持营养的均衡,避免吃辛辣油腻的食物,可以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鸡蛋、西红柿等,有利于补充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还可以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慢跑、游泳等,有利于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如果患者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治疗。
2023-07-25 01:43
举报肾病综合征可由多种病因引起,以肾小球基膜通透性增加,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度水肿、高脂血症的一组临床症候群。是有感染,遗传和免疫因素引起的改变的。这个需要及时的使用激素类的药物或者免疫抑制剂治疗控制病情的稳定 。
2019-03-28 16:38
举报相关问题
医生回答(2)
肾病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可能因遗传因素、免疫介导炎症、感染、药物副作用或代谢异常引起,因此需要针对具体病因进行治疗。患者应尽快就医以确定具体原因并接受适当治疗。
1.遗传因素
由于基因突变导致肾脏蛋白转运体功能障碍,使血浆白蛋白漏出尿液中,从而引起水肿和低蛋白血症。对于由遗传因素引起的肾病综合征,可遵医嘱使用环磷酰胺进行治疗。
2.免疫介导炎症
免疫介导炎症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产生免疫应答,导致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这种炎症可能会影响肾小球滤过膜的功能,使其通透性增加,蛋白质漏出增多。常用激素类药物如、甲泼尼龙等进行治疗。
3.感染
感染可能导致免疫系统过度激活,产生针对自身抗原的抗体,进而攻击肾脏细胞,造成肾小球损伤。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青霉素G、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等抗生素进行治疗。
4.药物副作用
某些药物可能会干扰肾脏的正常生理功能,导致蛋白丢失过多。如果是由药物副作用引起的肾病综合征,需要立即停用相关药物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
5.代谢异常
代谢异常包括高血糖、高血脂等,这些异常状态可能导致肾小球基底膜受损,通透性增加,蛋白质漏出。若考虑是代谢异常所致,可以遵照医生的意见服用阿卡波糖片、洛伐他汀胶囊等降糖药以及降脂药进行处理。
建议定期监测血压、体重和尿常规,以评估病情变化。必要时,还应进行肾功能测试和血脂水平检测。
2024-02-25 19:06
举报微小病变(MCNS):光镜下肾小球基本正常,偶见上皮细胞肿胀,轻微的系膜细胞增生。免疫荧光无阳性发现,偶可见微量免疫球蛋白和补体C3的沉积。电镜下足突广泛融合消失,伴上皮细胞空泡变性、微绒毛形成,无电子致密物沉积。是小儿肾病综合症最常见的病理类型。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特征为局灶损害,影响少数肾小球(局灶)及肾小球的局部(节段)。起始于近髓质的肾小球受累,轻者仅累及数个毛细血管襻区,重者波及大部分肾小球,病变呈均匀一致的无细胞或细胞极少的透明变性物质,严重见球囊粘连。另一种为局灶性全肾小球硬化。受累肾单位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常萎缩,周围基质见细胞浸润,纤维化。电镜下显示大部分肾小球或全部肾小球足突融合,上皮细胞及其足突与基底膜脱离为本病早期病变,内皮细胞和系膜处有电子致密物沉积。免疫荧光检查在硬化区见IgM及C3呈不规则、团状、结节状沉积。无病变的肾小球呈阴性或弥漫IgM、C3沉积,IgA、IgG少见。
2014-11-20 16:41
举报向医生提问
肾病综合征(nephroticsyndrome,NS)简称肾综,是指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肾小球基膜通透性增加伴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等肾小球病变为主的一组综合征。临床具有四大特点:①大量蛋白尿,超过3.5g/d,可有脂质尿;②低白蛋白血症,血清白蛋白小于30g/L;③高脂血症;④水肿。根据不同病因和病理将本征分为3类:即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先天性肾病综合征、继发性肾病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