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科> 神经内科> 脑病> 小脑共济失调的平衡协调功能训练

精选回答(2)

姚学华 副主任医师 龙口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擅长: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胃炎,肠炎,肺炎,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等内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提问

小脑共济失调的平衡协调功能训练,主要包括运动训练、平衡训练、协调训练、步态训练、吞咽训练等。

1、运动训练

小脑共济失调可能跟小脑组织的损伤有关,容易出现平衡能力障碍、肌肉力量减弱等症状。患者可以通过运动训练的方式来改善,比如进行跑步、跳绳等运动,能够锻炼肢体的肌肉,也可以提高平衡能力。

2、平衡训练

小脑共济失调的患者,也可以通过平衡训练的方式来改善,比如在行走的过程中需要掌握好正确的姿势,以免病情持续发展,影响正常的生活。

3、协调训练

患者也可以通过协调训练的方式来改善,比如在进行运动时,需要做好防护措施,避免摔倒。同时,患者也需要进行平衡方面的训练,以免病情持续发展,影响正常的生活。

4、步态训练

小脑共济失调的患者,也可以通过步态训练的方式来改善,比如在行走的过程中需要迈大步,并且需要注意脚的方向,以免出现走路不稳的情况。

5、吞咽训练

患者也可以通过吞咽训练的方式来改善,比如在吃饭时可以通过咽口水的方式来吞咽,也可以通过咽馒头的方式来咀嚼。

如果患者的病情比较严重,需要及时就医治疗,以免延误治疗的最佳时机。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还要注意平时的饮食健康,尽量吃清淡类的食物,也可以吃营养物质全面的食物,从而为身体补充所需要的营养,也可以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2018-09-19 08:31

举报

胡瑛 主治医师 聊城市人民医院 三甲

提问

你好,如果是小脑共济失调无特殊治疗,但晚期较少影响智力和造成瘫痪,故其预后比大脑萎缩性疾病的预后要好些。这些年有人试用丁苯酞或力如太、艾地苯醌等药物治疗有一定减缓的作用。小脑共济失调患者通常在40-50岁之间发病,表现为缓慢进行性从下肢开始的共济运动障碍,如行走不稳、步态似“醉汉”一样。走路时为获得平衡而双腿分开,并且摇摇晃晃,随后出现言语含糊不清,说话时间节断续、或顿挫呈爆发性,通过病理学检查,肉眼可见萎缩性改变波及小脑皮质、小脑脚和桥脑基底部。显微镜下可见Purkinje细胞、小脑皮质细胞及齿状核细胞等深层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小脑蚓部、绒球及橄榄体亦可受到累及。CT或MRI检查亦可发现上述相应结构萎缩改变,但MRI看得更为清楚些。本病电生理实验室检查有时可发现眼震电图(ENG)呈现慢眼动改变,而凝视诱发眼震缺失,尚可出现体感诱发和磁刺激诱发电位的异常改变。目前患者并无证据确诊小脑共济失调,注意排除下颈椎病,及各种原因引起的神经疾病,希望能帮助到你。

2018-06-29 23:28

举报

医生回答(2)

陈家熙 主治医师 三甲

提问

小脑共济失调的平衡协调功能障碍可采取平衡功能训练、肌力训练、本体感觉训练、姿势反射训练、神经发育疗法等方法进行康复训练。
1.平衡功能训练
平衡功能训练包括一系列针对维持身体稳定性的练习,如单腿站立、闭眼行走等,在物理治疗师指导下定期进行。此措施有助于提高患者对自身位置和运动觉察能力的认知,改善其在日常活动中的稳定性。
2.肌力训练
肌力训练涉及使用重量训练设备或自体重来增强核心及下肢肌肉力量,通常为周期性计划。强化这些关键区域可提升支持结构并减少因虚弱导致摔倒风险;对于小脑共济失调伴随肌力下降者尤为重要。
3.本体感觉训练
本体感觉训练旨在通过各种身体感知活动如瑜伽、平衡板训练等来加强内部感受器信息处理能力。这种针对性干预能够提高个体对自身肢体运动状态的认知,从而更好地控制和调整姿态行为模式。
4.姿势反射训练
姿势反射训练着重于利用生物反馈机制优化姿势保持反应时间及其准确性,例如坐位保持测试。目标是通过反复实践来巩固正确的姿势反射弧链路响应习惯化模式,以适应小脑功能障碍引起的不稳定性。
5.神经发育疗法
神经发育疗法是一种基于儿童发育规律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的方法,主要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等。该方法强调早期介入和家庭参与,通过促进正常大脑发育和功能重组来改善患者的预后。
在进行小脑共济失调的平衡协调功能训练时,应考虑到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锻炼计划。同时,建议患者在医师或专业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训练,以确保安全有效。

2024-03-05 00:52

举报

曹斯华 主治医师 三甲

提问

小脑共济失调又称脊髓小脑萎缩症,是一种家族显性遗传神经系统疾病,只要亲代其中一人为此疾病患者,其子女将有50%的机率遗传此症并发病。这类患者发病后,行走的动作摇摇晃晃,有如企鹅,因此被称为企鹅家族。人的小脑的生理功能主要是维持身体平衡和协调随意运动。小脑病变时引发肌肉的张力低下,导致肢体打软,且对运动的距离、运动的速度及运动所需的力量估计不足,还会出现不规则的肢体震颤。

2014-11-11 21:58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共济失调 (运动失调症)

人体的正常运动,是在大脑皮质运动区,皮质的基底核,前庭迷路系统,深部感觉、视觉等共同参与下完成运动的平衡和协调,称为共济运动。这些结构的病变导致协调发生碍,称为共济失调。

  • 症状起因:(一)小脑性共济失调1、小脑蚓部损害常见于小脑蚓部肿瘤,儿童以髓母细胞瘤、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成人以转移瘤多见。2、小脑半球损害常见于肿瘤、转移瘤。结核瘤或脓肿及血管病等。3、全小脑共济失调常见于小脑变性及萎缩等。(二)深感觉障碍性共济失调1、周围神经病变常见于多发性神经炎,铅、砷、汞中毒,酒精中毒,代谢性疾病等。2、后根病变常见于转移瘤。3、后索病变常见于脊髓癣联合变性。酒精中毒、脊髓压迫症等。4、丘脑病变常见于脑血管病。5、顶叶病变常见于脑血管病力瘤。(三)大脑性共济失调常见于大脑额叶、顶叶、颜叶、枕叶、肮脏体部等部位的脑血管病,肿瘤,炎症,外伤,变性性疾病等。(四)前庭性共济失调常见于急性迷路炎、内耳出血、前庭神经或前庭神经核的急性病变等。机理(一)小脑性共济失调小脑位于颅后窝,在桥脑和延髓背侧,其间为第四脑室,借三对脚与中脑、桥脑、延髓相连。小脑上脚称结合臂,主要由小脑中央核发出的离小脑的远心纤维组成。中脑部分为桥脑臂,它由发自脑桥核的纤维组成,小脑脚主要为绳状体,它由来自脊髓、延髓进人小脑的纤维组成。根据小脑的发生、生理功能和纤维联系,把小脑分为三叶:1、绒球小结叶是小脑最古老的部分,称原始小脑或古小脑,它接受前庭神经与前庭核来的纤维,它是平衡、调节的整合中枢,损害时引起躯干及下肢的共济失调。2、前叶在小脑前面,首裂以前的部分,在种系发生学上属于旧小脑,主要接受脊髓小脑前后束纤维,此束传导深部感觉,其功能为调节肌张力,并维持身体姿势。3、后叶首裂以后的部分,后叶的大部分都是新发生的结构,称为新小脑,它接受皮质脑桥小脑传导,主要参与对由大脑皮质发出的精巧的随意运动的调节。另外小脑除接受本体感觉冲动外,还接受外部感觉、听觉、视觉、内脏感觉的冲动。所以小脑不仅只对运动,而且对感觉,间脑功能都有影响。所以小脑病变最主要的表现为共济失调,站立时身体前倾或左右摇晃,坐位时躯干也同样摇摆不稳,行走时不能走直线,忽左忽右步态瞒珊即醉汉步态。指鼻试验,指耳试验,把握试验,轮替试验,反跳试验,跟膝胜试验,意向性震颤,眼球震颤可有阳性发现。(二)深感觉障碍性共济失调深感觉的传导通路如下:肌肉、肌腱、关节、周围神经、脊髓后索脊髓后索、薄束(下枝)、薄束核、延髓交叉、楔束(上肢)、薄束核、丘脑皮质束、内囊枕部、中央后回上23及顶叶区。深感觉传导路径上,任何部位的损害都可以出现共济失调。特点为睁眼时共济失调不明显,闭眼时明显增强伴有深感觉障碍(关节位置觉、震动党和运动党减低或消失),闭目难立征阳性,洗脸盆征阳性。早期可有行路不稳,尤其在黑暗场所,共济失调明显者,步行时足向前抛,足跟用力着地(超步)两足基底增宽。当两上肢伸出和闭眼后,两上肢有自觉的垂落,各指呈弹琴姿势。检查运动时四肢共济失调以下肢明显,跟膝胶试验不准确,上肢的指鼻试验、指耳试验不准确。其静止性平衡障碍也很明显,如在仰卧位时嘱两足抬高上举,两足分开保持静止不动,则出现摇晃不稳,闭眼时更明显。(三)大脑性共济失调大脑额叶、顶叶、颜叶、枕叶、腹腔体部等部位病变时,都可出现共济失调。额叶共济失调是由于额叶脑桥小脑束受损引起。特点为站立或步行时出现,若下肢出现失用症时应高度考虑额叶病变。顶叶共济失调常伴有深感觉障碍,顶叶中的旁中央小叶损害出现小脑症状及尿便障碍。领叶共济失调可伴有领叶其他体征。(四)前庭性共济失调主要以平衡障碍为主,其特点为运动时与静止时均出现平衡障碍。可伴有眩晕、眼震、前庭迷路症状。误指试验阳性,闭目难立征阳性。此类型共济失调是在闭目后经过一段时间才出现摇晃,并且逐渐加重,倾倒方向与眼震慢相方向一致。见于急性迷路炎、内耳出血、前庭神经或前庭神经核的急性病变等。

  • 可能疾病:米勒费雪症候群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  脊髓型颈椎病  痉挛性脑瘫  脚气病性心脏病  

  • 常见检查: 颅脑CT  MRI  羊水甲胎蛋白测定(AFP)  脑电图  指鼻试验  

  • 就诊科室:脑外科、神经

适用药品

推荐医生更多

庄慧魁 主任医师

提问

看大医互联网医院

余明 主任医师

提问

济南远大中医脑康医院

麦坚凝 主任医师

提问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刘和平 主任医师

提问

黑龙江远东心脑血管医院

戴俊平 主任医师

提问

广州附医华南医院

钟天平 副主任医师

提问

广州附医华南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