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科> 血液科> 新生儿溶血症> 新生儿溶血症> 新生儿溶血症的治疗

精选回答(1)

赵英帅 主治医师 河南省人民医院 三甲

擅长:擅长报告解读、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冠心病、糖尿病、胃肠炎、便秘、感冒、肺结节、甲状腺结节等疾病的综合诊疗

提问

新生儿溶血症的治疗可以考虑光疗、换血疗法、白蛋白输注、茵栀黄口服液、肝酶诱导剂治疗等方法。若症状持续或加剧,应立即就医以评估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1.光疗
光疗通常采用间断照射的方式,在特定波长下通过蓝光或绿光作用于皮肤表面,每次治疗时间依医嘱而定。此方法利用特定波长光线分解红细胞内的胆红素分子,减轻其对机体造成的损伤。适用于新生儿黄疸引起的高胆红素血症。
2.换血疗法
换血疗法是将患儿血液抽出后,经特殊处理后再回输给患者的一种治疗方法,需在无菌条件下操作。该方法可迅速降低体内未结合胆红素浓度,防止核黄疸发生。适合于严重高胆红素血症及溶血性贫血。
3.白蛋白输注
白蛋白输注是指将健康人的血清白蛋白制剂输入患者体内的过程,一般为静脉注射。白蛋白能够增加血容量并减少游离胆红素水平,从而预防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对于新生儿溶血症合并低白蛋白血症有效。
4.茵栀黄口服液
茵栀黄口服液是一种中成药,由金银花、黄芩苷、栀子提取物组成,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本品能促进胆红素代谢,降低血清总胆红素含量,改善新生儿黄疸的症状。
5.肝酶诱导剂治疗
肝酶诱导剂治疗包括使用片、水飞蓟宾胶囊等药物来增强肝脏代谢功能。这些药物有助于加速胆红素的清除,但具体用法需要遵循医生指导。
新生儿溶血症的治疗需密切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和实验室指标,避免过度劳累和感染风险。同时,家长应定期带孩子到医院复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

2024-02-01 14:34

举报

医生回答(1)

陈冠忠 主治医师 三甲

提问

新生儿溶血症诊断:根据生后24小时内迅速出现黄疸及溶血性贫血的临床特点,结合母、婴血型鉴定及特异性抗体检查,即可明确诊断。 治疗:   应根据病情轻重采取综合措施以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及纠正贫血。一般采用药物治疗及光疗,必要时换血输血。   1.药物治疗   主要目的是降低血清非结合胆红素,预防胆红素脑病。中西药可联合应用。   ⑴西药   ①血浆或白蛋白 供给与胆红素联结的白蛋白,可使游离的非结合胆红素减少,预防胆红素脑病。血浆25ml/次静脉注射(100ml血浆含白蛋白3g,1g白蛋白可联结非结合胆红素8.5mg)或白蛋白lg/kg加25%葡萄糖10~20ml静脉滴注,每天1~2次。   ②肾上腺皮质激素 能阻止抗原与抗体反应,减少溶血;并有促进肝细胞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对胆红素的结合能力。强的松每日1~2mg/kg分三次口服,或氢化考地松每日6~8mg/kg或每日1~2mg加10%葡萄糖100~150ml静脉滴注。疑有感染者在有效抗感染药物控制下慎用。   ③酶诱导剂 能诱导肝细胞滑面内质网中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降低血清非结合胆红素。尚能增加Y蛋白,促进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每日5~8mg/kg,尼可杀米每日100mg/kg,皆分3次口服。因需用药2~3天才出现疗效,故要及早用药。两药同用可提高疗效。   ④葡萄糖及硷性溶液 葡萄糖可供给患儿热量,营养心、肝、脑等重要器官,减少代谢性酸中毒。酸中毒时,血脑屏障开放,可使胆红素进入脑组织的量增加,尚应及时输给硷性溶液纠正酸中毒,预防胆红素脑病。

2014-08-25 12:21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黄疸 (高胆红素血症)

黄疸(jaundice)是常见症状与体征,其发生是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而引起血清内胆红素浓度升高所致。临床上表现为巩膜、黏膜、皮肤及其他组织被染成黄色。因巩膜含有较多的弹性硬蛋白(elastin),与胆红素有较强的亲和力,故黄疸患者巩膜黄染常先于黏膜、皮肤而首先被察觉。当血清总胆红素在17.1~34.2μmol/L,而肉眼看不出黄疸时,称隐性黄疸或亚临床黄疸;当血渍总胆红素浓度超过34.2μmol/L时,临床上即可发现黄疸,也称为显性黄疸。

推荐医生更多

蔡惠英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张青龙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吕建光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冷贵生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陈刚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吴敏 副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