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偏低是什么情况
补充说明: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偏低是什么情况
a******W 2022-03-25 15:07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偏低可能是由于生理性因素、药物因素、感染、血液系统疾病、风湿免疫性疾病等原因所导致。
1、生理性因素
如果患者平时生活中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可能会导致身体的免疫力下降,从而出现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偏低的情况。另外,如果患者在检查前服用了抗生素类药物,可能会导致体内的白细胞出现减少,从而出现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偏低的情况。一般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不需要特殊治疗,建议患者在进行检查前需要注意避免进行剧烈运动,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2、药物因素
如果患者长期服用氯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可能会导致体内的白细胞减少,从而出现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偏低的情况。建议患者需要及时停止服用上述药物,可以适当进食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牛奶、鸡蛋等,有助于促进身体恢复。
3、感染
如果患者受到细菌、病毒等感染,可能会导致机体出现炎症反应,从而引起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偏低的情况。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莫西林、头孢呋辛钠等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同时,患者也可以遵医嘱通过雾化的方式进行治疗。
4、血液系统疾病
如果患者患有血液系统疾病,比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可能会导致体内的造血功能出现异常,从而引起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偏低的情况。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氨肽素片、咖啡酸片等药物进行治疗。必要时,患者也可以通过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方式进行治疗。
5、风湿免疫性疾病
风湿免疫性疾病是一类以关节病变为主的慢性全身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果患者存在风湿免疫性疾病,可能会导致体内的免疫功能出现紊乱,从而引起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偏低的情况。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硫唑嘌呤、甲氨蝶呤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患者也可以遵医嘱通过红外线治疗、针灸治疗等方式进行辅助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要注意做好保暖措施,避免着凉,同时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患者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激动,注意清淡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果患者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治疗。
2022-03-25 17:45
举报向医生提问
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持续低于4×109/L,称为白细胞减少症。白细胞减少症最常见是由中性粒细胞减少所致。当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8-2.0×109/L时,称粒细胞减少症。减少至低于0.5-1.0×109/L时,称粒细胞缺乏症,常伴有严重的难以控制的感染。上述三类情况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大致相同,但病情的严重程度不等。
症状起因:(一)骨髓损伤: 1.药物引起的损伤:抗肿瘤药物和免疫抑制剂都可直接杀伤增殖细胞群,药物抑制或干扰粒细胞核酸合成,影响细胞代谢,阻碍细胞分裂。药物直接的毒性作用造成粒细胞减少与药物剂量相关。其它多类药物亦可有直接的细胞毒性或通过免疫机制使粒细胞生成减少。 2.化学毒物及放射线:化学物苯及其衍生物、二硝基酚、砷等对造血干细胞有毒性作用,X线和中子能直接损伤造血干细胞和骨髓微环境,造成急性或慢性放射损害,出现粒细胞减少。 3.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粒细胞减少是自身抗体、T淋巴细胞或自然杀伤细胞作用于粒系分化的不同阶段,致骨髓损伤,粒细胞生成障碍。常见于风湿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时。 4.全身感染:细菌感染如分支杆菌(特别是结核杆菌)及病毒感染如肝炎病毒等。 5.异常细胞浸润骨髓:癌肿骨髓转移、造血系统恶性病及骨髓纤维化等造成骨髓造血功能的衰竭。 6.细胞成熟障碍——无效造血:如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影响DNA合成,骨髓造血活跃,但细胞成熟停滞而破坏于骨髓内。某些先天性粒细胞缺乏症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异常增生综合症、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也存在着成熟障碍,而致粒细胞减少。 (二)周围循环粒细胞分布异常 (三)血管外组织内的粒细胞需求增加,消耗加速 (四)混合因素 如慢性特发性粒细胞减少症、周期性粒细胞减少症等。临床上上述三类白细胞减少常混合存在,宜注意分析。
可能疾病: 懒惰白细胞综合征 登革热 白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药物性皮炎 门静脉高压
常见检查:
就诊科室:内科
吲哚美辛巴布膏
用于缓解局部软组织疼痛,如 (1)运动创伤(如扭伤、拉伤、肌腱损伤等)引起的局部软组织疼痛。 (2)慢性软组织劳损(如颈部、肩背、腰腿等)所致的局部酸痛。 (3)骨关节疾病(如颈椎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等)的局部对症止痛治疗。
多糖蛋白片
用于白细胞减少症、传染性肝炎、神经衰弱等症的辅助治疗。
甘露聚糖肽口服溶液
用于免疫功能低下、反复呼吸道感染、白细胞减少症和再生障碍性贫血及肿瘤的辅助治疗,减轻放、化疗对造血系统的不良反应和胃肠道反应
乌苯美司胶囊
本品可增强免疫功能,用于抗癌化疗、放疗的辅助治疗,老年性免疫功能缺陷等。 可配合化疗、放疗及联合应用于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及造血干 细胞移植后,以及其它实体瘤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