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甲亢患者促甲状腺激素偏高是怎么回事
补充说明:甲亢患者促甲状腺激素偏高是怎么回事
a******W 2022-03-13 21:12
甲亢 促甲状腺激素偏高 垂体 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甲亢患者促甲状腺激素偏高可能是由于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细胞增生、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瘤、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亚急性甲状腺炎等病因导致的,需根据具体因素进行针对性治疗。建议患者及时就医,以便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1.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细胞增生
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细胞增生导致垂体分泌过多的促甲状腺激素,进而刺激甲状腺产生过多的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会引起甲亢的症状。针对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细胞增生的治疗方法包括放射治疗和手术切除肿瘤。
2.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瘤
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瘤是一种由垂体前叶腺垂体嗜酸性细胞异常增生所引起的肿瘤性疾病,由于肿瘤压迫或刺激垂体使其过度分泌TSH,从而引起血清中TSH浓度增高。当TSH水平持续高于正常范围时,会导致甲状腺过度活跃,合成并释放过多的甲状腺激素,引起甲亢。TSH腺瘤的治疗通常采用手术切除、放疗或药物治疗等方法,其中常用的药物是甲巯咪唑片、丙硫氧嘧啶肠溶片等抗甲状腺药。
3.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是由自身免疫、甲状腺术后、碘-131治疗后等原因导致的低甲状腺素血症,此时机体处于负反馈调节状态,通过抑制下丘脑TRH的合成和释放来减少TSH的合成和分泌,因此TSH偏高。甲状腺激素不足会影响身体的新陈代谢率,导致体重增加、心率减慢等症状。补充外源性甲状腺激素如左旋甲状腺素钠片、甲状腺片等是主要的治疗方法,起始剂量需较小,逐渐调整至合适剂量以控制TSH和甲状腺素水平。
4.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
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又称桥本氏病,是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一种,在疾病的活动期,由于免疫反应导致甲状腺组织破坏,此时机体为了补偿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状态,可能会出现一过性的TSH偏高的现象。此病可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引起体重增加、疲劳、皮肤干燥等症状。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左甲状腺素钠片进行替代治疗,从小剂量开始,逐步调整剂量,以维持正常的甲状腺激素水平。
5.亚急性甲状腺炎
亚急性甲状腺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甲状腺炎症,病毒对甲状腺组织造成一定的损伤,影响了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继而导致TSH偏高。典型表现为甲状腺区域疼痛、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对于轻度症状者,一般采取休息、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缓释片、布洛芬缓释胶囊等对症处理即可;重症或伴有甲状腺毒症的心血管并发症者,则需要遵医嘱用糖皮质激素如片、磷酸钠注射液等治疗。
建议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指标,以评估病情变化。除上述提及的促甲状腺激素偏高原因外,还应警惕是否存在其他潜在的甲状腺疾病,如甲状腺结节或其他类型的甲状腺炎。必要时,可能需要进一步的影像学检查,如超声心动图或颈部超声扫描,以及甲状腺核素扫描来确定具体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2024-03-14 22:04
举报相关问题
向医生提问
甲亢,医学术语上指“甲状腺毒症”:是过量的甲状腺激素导致的临床症状,而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则仅限于甲状腺。是本身激素合成和分泌过度而引起的甲状腺毒症。甲亢是个器官免疫性的疾病,最常侵犯的是甲状腺、眼睛、少见的胫前粘液性浮肿等。甲亢的表现有,心慌、烦躁、多汗、手抖或者心率慢、乏力、怕冷、浮肿等症状。2013年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甲亢的发病率为3.7%;平均每27人中,就有一名甲亢患者;20~40岁年龄段人群最多见,女性尤甚。
甲亢灵片
平肝潜阳,软坚散结。用于具有心悸、汗多、烦躁易怒、咽干、脉数等症状的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左甲状腺素钠片
适用于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克汀病)与儿童及成人的各种原因引起的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长期替代治疗,也可用于单纯性甲状腺肿,慢性淋巴性甲状腺炎,甲状腺癌手术后的抑制(及替代)治疗。有时可用于甲状腺功能亢
维生素B1片
1.适用于维生素B1缺乏的预防和治疗,如维生素B1缺乏所致的脚气病或Wernicke脑病。亦用于周围神经炎、消化不良等的辅助治疗。2.全胃肠道外营养或摄入不足引起的营养不良时维生素B1的补充。3.下列情况时维生素B1的需要量增加:妊娠或哺乳期、甲状腺功能亢进、烧伤、血液透析、长期慢性感染、发热、重体力劳动、吸收不良综合征伴肝胆系统疾病(肝功能损害、酒精中毒伴肝硬化)、小肠疾病(乳糜泻、热带口炎性腹泻、局限性肠炎、持续腹泻、回肠切除)及胃切除后。4.大量维生素B1对下列遗传性酶缺陷病可改善症状:亚急性坏死性脑脊髓病(Leigh病)、支链氨基酸病,乳酸性酸中毒和间歇性小脑共济失调。
巴氯芬片
本品用于缓解由以下疾病引起的骨骼肌痉挛: 1、 多发性硬化、脊髓空洞症、脊髓肿瘤、横贯性脊髓炎、脊髓外伤和运动神经元病。 2、脑血管病、脑性瘫痪、脑膜炎、颅脑外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