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儿科> 儿科> 治宝宝流口水最简单方法

治宝宝流口水最简单方法

发病时间:不清楚

治宝宝流口水最简单方法

补充说明:治宝宝流口水最简单方法

a******W 2025-03-28 10:34

流口水 口腔 肌肉 吞咽 针灸 清热解毒 脾胃湿热 皮肤 颊部 吞咽障碍 神经 流涎 西瓜

我要咨询

其他人还在看

医生回答(1)

詹土 主治医师 三甲

擅长:全科

提问

治宝宝流口水可以考虑采用中药外敷、口腔肌肉按摩、吞咽功能训练、肉毒杆菌毒素注射、针灸治疗等方法。如果宝宝流口水伴有其他症状或持续时间较长,建议咨询儿科或口腔科医生以排除其他潜在的健康问题。
1.中药外敷
通过将具有清热解毒、利咽止痛功效的中草药研磨成细粉后加适量醋调制成糊状,贴于涌泉穴等穴位来缓解症状。此方法适用于因脾胃湿热引起的口涎增多。使用时需注意观察局部皮肤是否出现过敏反应。
2.口腔肌肉按摩
通过对颊部及舌体肌肉进行按摩刺激,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肌力,改善唾液分泌过多的情况。此法适合在餐前进行,每日2次,每次5-10分钟。在实施过程中应保持温和力度,并避免对婴幼儿造成不适感。
3.吞咽功能训练
吞咽功能训练旨在通过特定练习提高吞咽协调性和控制能力,减少口水流出。主要针对有吞咽障碍的患者,在专业康复师指导下进行一系列针对性训练。
4.肉毒杆菌毒素注射
肉毒杆菌毒素通过阻断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释放,暂时性地减弱或抑制过度活跃的神经信号传导,从而减轻唾液分泌量。对于某些由于神经系统异常导致的流涎症有效。由经验丰富的医生在临床环境中进行微量注射。
5.针灸治疗
针灸可调节自主神经系统,改善唾液腺的功能失调,减少口水分泌。宜在有资质中医师操作下进行个体化方案制定。适宜长期坚持以达到最佳效果。
在处理婴儿流涎现象时,应注意营养均衡,避免过食寒凉食物如西瓜、梨等,以免加重脾胃运化负担,影响病情恢复。

2025-03-28 10:34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流口水 (口涎外溢)

口涎外溢又称流口水,是指口中唾液不自觉从口内流溢出的一种病症。一般来讲,1岁以内的婴幼儿因口腔容积小,唾液分泌量大,加之出牙对牙龈的刺激,大多都会流口水。随着生长发育,大约在1岁左右流口水的现象就会逐渐消失。如果到了2岁以后宝贝还在流口水,就可能是异常现象,如脑瘫、先天性痴呆等。另外,宝贝患口腔溃疡或脾胃虚弱,也会流涎不止。

  • 症状起因:婴幼儿时期流涎的原因很多,有的在出生后2-4个月开始流涎,以后越来越多,特别是在5-6个月时更加显著。这是因为初生时唾液腺还没有发育好,到3-4个月以后发育逐渐成熟,唾液分泌也就逐渐增加,到5-6个月出牙时又刺激了局部的神经,使唾液腺分泌更多,而这时小儿尚不习惯于吞咽唾液,再加上口腔又浅,所以唾液不断往外流,这是正常生理现象。 随着年龄渐长,到孩子能吞咽过多的唾液后,这种现象会自行消失。家长不必紧张,也不必治疗。如果3岁以上仍流口水应结合智力发育和动作发育来综合衡量。如果长、智力和动作发育都落后,那么流口水便是智力发育落后的一种表现。口腔咬合不正,口部闭合不良,也易造成口水外溢。否则就不一定有问题。 如果本来唾液不多,短期内突然增多,或已能吞咽过剩唾液,一度已不流涎,而以后又出现流涎,则要观察小儿有无哭吵、发热,再看看口颊粘膜是否充血,有无溃疡或白点。如果出现面部瘫痪,或有其他神经系统变化,造成脸部及口腔肌肉运动失调,影响孩子的吞咽、咀嚼就容易发生流口水。应请医生进一步检查病因,以便进行治疗。 咽喉中的腺样体肥大,或严重的过敏性鼻炎常须张口呼吸。吞咽口水的动作较少,口水外溢的情形较常发生,便应针对这种情况进行治疗。

  • 可能疾病: 下颌下隙感染 中风 口炎 扁桃体周围脓肿 痉挛性脑瘫

  • 常见检查:

  • 就诊科室:口腔

推荐医生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