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传染病科> 肝病科> 胆红素> 结合胆红素是游离胆红素吗

结合胆红素是游离胆红素吗

发病时间:不清楚

结合胆红素是游离胆红素吗

补充说明:结合胆红素是游离胆红素吗

2024-06-06 17:16

结合胆红素 胆红素 葡萄糖 肝脏 排泄 肠道 肝脏功能 衰老 肾脏 黄疸 溶血性贫血 高胆红素血症 新生儿黄疸

我要咨询

其他人还在看

精选回答(1)

于钟 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三甲

擅长:肝胆疾病,胃肠疾病,食管疾病等。

提问

结合胆红素不是游离胆红素,二者在结构、来源和临床意义等方面存在差异。
结合胆红素是由未结合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基结合形成的,而游离胆红素则是未经结合的胆红素。两者的形成过程不同:结合胆红素是在肝脏内通过肝细胞内的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作用将未结合胆红素转化为结合胆红素;而游离胆红素则不需要任何转化过程即可存在于血液中。
结合胆红素主要由肝脏分泌并经胆汁排泄到肠道中被吸收后重新进入血液循环,其水平升高可能表明肝脏功能受损或胆道阻塞等问题;而游离胆红素通常来源于衰老红细胞分解产生的血红蛋白,在正常情况下会迅速从肾脏排出体外,因此其浓度变化对机体的影响相对较小。
当患者出现黄疸症状时,应进行血液检查以确定胆红素的具体类型,并进一步评估是否存在潜在疾病。此外,对于患有溶血性贫血或其可能导致高胆红素血症的情况,如新生儿黄疸等,也应注意监测胆红素水平的变化。

2024-06-07 12:24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胆红素钙结石

胆红素钙结石其主要成分除胆红素外,尚含有少量钙盐和有机物(细菌、虫卵或上皮细胞)。结石可存在胆总管内,亦可遍布于肝内外胆管系统,但很少在胆囊内发生。

  • 症状起因:1.感染。胆道感染是胆红素钙结石形成的主要原因。在感染时胆道中的细菌释放出β-葡萄糖醛酸酶,使结合胆红素水解出葡萄糖醛酸,其游离胆红素与钙盐结合发生沉淀。在正常情况下,胆汁中虽然含有β-葡萄糖醛酸酶,但含量比较少,同时还存在葡萄糖1,4-螺旋内酯等结抗物,所以不呈现酶的活性。但当胆道发生感染时不仅胆汁中的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增加,而且大肠杆菌、类杆菌、梭形芽孢杆菌感染可产生大量β-葡萄糖醛酸酶。这样β-葡萄糖醛酸酶量的增加以及活性的增加可使大量结合性胆红素水解生成游离胆红素,游离胆红素不溶于水,它与胆汁中的钙结合形成不溶性的胆红素钙颗粒。胆红素钙颗粒以脱落红胞、寄生虫卵等为核心,在胆汁中黏蛋白的帮助下不断沉积形成结石。 再者,细菌感染可以引起胆囊发炎,胆囊壁增厚,胆囊收缩功能减退,胆汁在胆囊内储留时间延长,从而加速结石形成。另外IgA缺乏(人体内一种抗体缺乏)可使胆囊免疫功能减低,增加感染、形成结石的机会。 2.胆道蛔虫病:胆道蛔虫病是我国胆管结石的主要病因。另外,肝吸虫病和鞭毛虫病也可以引起胆道壁损伤,并引起胆道感染。此外虫的残体和虫卵可形成结石核心,成为原发性胆管结石的形成条件。 3.胆汁成分改变:胆汁酸能防止或减少胆红素钙的沉淀,而糖蛋白去易成为结石的支架。 4.氧自由基:氧自由基能使胆红素钙生成加快,且使胆囊上皮细胞分泌更多的糖蛋白,从而有利于胆结石形成。 5.饮食:长期的营养不良不仅可影响胆道的正常防卫能力,而且低脂、低蛋白、高碳水化合物的饮食,可使胆汁中葡萄糖二酸内酯减少,抑制β-葡萄糖醛酸酶的作用减弱,β-葡萄糖醛酸酶的活性增强,易发生胆红素沉淀而形成胆色素类结石。 6.胆道系统先天性异常:胆管系统的解剖学变异所导到的胆流障碍均易在该部发生胆结石。什得注意的是,营养不良状态在胆色素结石的病人中是常见的。

  • 可能疾病: 小儿胆道蛔虫症 胆管结石与胆管炎

  • 常见检查:

  • 就诊科室:肝胆

推荐医生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