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传染病科> 肝病科> 乙肝病毒> 乙肝病毒有感染吗,危险吗

精选回答(1)

邬喆斌 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三甲

擅长:擅长病毒性肝炎,脂肪肝,酒精性肝病,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病,肝衰竭,肝癌,感染性发热等

提问

乙肝病毒一般指乙型肝炎病毒。通常情况下,乙型肝炎病毒有感染,但感染后危险性较大。

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嗜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母婴等方式进行传播,感染后可能会出现黄疸、身体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肝硬化、肝癌等疾病,对身体造成严重伤害。但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危险性较大,如果患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没有及时进行治疗,可能会导致病情加重,出现肝功能损伤、肝衰竭等情况,严重时还可能会危及生命。因此,患者出现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需要及时就医,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同时,患者也可以遵医嘱使用复方甘草酸苷、水飞蓟宾等药物进行护肝治疗。

建议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激动,注意戒烟戒酒。另外,患者还需要注意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监测病情变化。

2023-08-29 20:22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黄疸 (高胆红素血症)

黄疸(jaundice)是常见症状与体征,其发生是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而引起血清内胆红素浓度升高所致。临床上表现为巩膜、黏膜、皮肤及其他组织被染成黄色。因巩膜含有较多的弹性硬蛋白(elastin),与胆红素有较强的亲和力,故黄疸患者巩膜黄染常先于黏膜、皮肤而首先被察觉。当血清总胆红素在17.1~34.2μmol/L,而肉眼看不出黄疸时,称隐性黄疸或亚临床黄疸;当血渍总胆红素浓度超过34.2μmol/L时,临床上即可发现黄疸,也称为显性黄疸。

推荐医生更多

胡东红 主任医师

提问

济南京坛肝病医院

袁成民 主任医师

提问

济南中医肝病医院

闫玉萍 主任医师

提问

济南中医肝病医院

王兆红 副主任医师

提问

济南中医肝病医院

陈士俊 主任医师

提问

济南中医肝病医院

洪臣 医师

提问

济南中医肝病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