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精神心理科> 癔症> 中医的癔症是什么意思

精选回答(1)

朱欣佚 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三甲

擅长:胃炎、胆囊炎胆石症、阑尾炎、结肠炎、便秘、多汗、更年期综合征、舌痛症、失眠、慢性咳喘、心衰、静脉曲张、顽固性皮肤病和肿瘤术后调理

提问

在中医理论中,癔症属于情志病范畴,是一种由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暗示或自我暗示等作用于易病个体而引起的精神障碍。癔症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涉及多个系统症状,其与患者的情志状态、体质特点紧密相关。

中医认为,情志失调是引发癔症的重要原因。长期的忧愁、恼怒、惊恐等不良情绪,会导致人体气机紊乱。比如,过度愤怒可使肝气上逆,气血运行不畅;过度忧思则损伤脾胃,导致脾失运化,聚湿生痰。此外,体质因素也不容忽视,素体虚弱、肝肾不足或心脾两虚之人,更容易受到情志刺激的影响而发病。若患者先天禀赋不足,加之生活中遭遇重大变故,如亲人离世、婚姻破裂等,就可能诱发癔症。同时,居住环境不佳、长期处于压抑氛围中,也会增加发病几率。

癔症在中医看来,症状涵盖躯体与精神两方面。躯体症状多样,常见的有突然倒地、肢体抽搐,类似癫痫发作,但意识往往清醒,这在中医理论中多与肝气上逆、肝风内动有关。还有肢体麻木、感觉异常,可能是气血运行受阻所致。精神方面,患者可能出现哭笑无常、言语错乱,时而兴奋躁动,时而沉默寡言。这是由于情志不舒,痰气郁结,蒙蔽心神,导致神明失主。部分患者还会有咽部异物感,咳之不出、咽之不下,中医称其为“梅核气”,多由肝郁气滞、痰气互结于咽喉引起。

中医治疗癔症以调理情志、疏肝理气、化痰开窍等为主要原则。对于肝郁气滞型,常采用疏肝解郁之法,使用柴胡疏肝散等方剂,以调节气机。若为痰气郁结,会运用化痰理气的药物,如半夏厚朴汤,化解痰气。

中医预防癔症加重的措施

  • 情志调节:日常注重情绪管理,学会通过多种方式舒缓压力。可培养兴趣爱好,如绘画、书法、音乐等,转移注意力,宣泄不良情绪。遇到烦心事时,主动与家人、朋友沟通,避免将情绪积压在内心。
  • 生活规律: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避免熬夜。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做到劳逸结合。规律的生活有助于维持人体气血阴阳平衡。比如,每天保证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午休30分钟左右,可提升精神状态。
  • 环境营造:家庭中,家人间应相互理解、支持,减少矛盾冲突。良好的环境能减少不良情志刺激,降低癔症发病风险。可定期组织家庭聚会,增进家人感情;在办公室摆放绿植,改善工作环境。

2025-03-11 11:36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癔症

分离(转换)性障碍[dissociative(conversion )disorders]是一类由明显精神因素如重大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和作用于易病个体所导致的以解离和转换症状为主的精神疾病。解离症状又称为癔症性精神症状,是指病人部分或完全丧失对自我身份的识别和对过去的记忆,而表现为意识范围缩小、选择性遗忘或精神暴发等。转换症状又称为癔症性躯体症状,是指病人将遭遇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冲突时所产生的不快,以各种各样躯体症状的方式表现出来。它可以出现类似任何疾病的症状表现,故有人把癔症喻为“伟大的疾病”或“疾病模仿家”。主要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躯体症状,意识范围缩小,暗示性强,选择性遗忘或情感爆发等精神症状,但不能查出相应的器质性损害作为其病理基础。

推荐医生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