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科> 中医心内科> 中医治疗心肌肥厚病

医生回答(1)

羿若保 主治医师 三甲

擅长:全科

提问

中医治疗心肌肥厚病可采取活血化瘀、益气养阴、疏肝理气、清热解毒、补肾健脾等方法。
1.活血化瘀
活血化瘀是指通过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来改善心脏微循环。常用药物有丹参片、三七粉等。适用于因气血不畅导致的心肌肥厚患者。
2.益气养阴
益气养阴是利用具有补气和滋阴功效的中药方剂或草药来增强机体能量储备,缓解心肌肥厚引起的疲劳症状。代表方剂如四君子汤、黄芪粥。此疗法适用于心肌肥厚伴随气虚和阴虚的患者。
3.疏肝理气
疏肝理气旨在调节肝脏功能,减轻情绪压力对心脏的影响,常用于治疗由情志不畅引起的心肌肥厚。常用方剂有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对于存在心理压力大、易怒等症状者效果更佳。
4.清热解毒
清热解毒可清除体内积聚的毒素,减少炎症反应对心脏的损伤,适用于某些原因导致的心肌炎后遗症期心肌肥厚。代表性中成药有板蓝根颗粒、蒲地蓝消炎口服液。主要用于急性感染恢复期出现的心肌肥厚。
5.补肾健脾
补肾健脾目的在于平衡肾脏和脾胃的功能,以支持心脏健康,适合于因脾肾虚弱引起的心肌肥厚。代表方剂有六味地黄丸、香砂养胃丸。适用于存在消化不良、腰膝酸软等症状的患者。
在使用上述传统中医药物时,需注意个体差异及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并定期监测病情变化。若心肌肥厚症状持续未见改善,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指导。

2025-02-24 09:59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心肌肥厚

这是一种产生较缓慢但较有效的代偿功能,主要发生在长期压力负荷过重的情况下,心肌总量增加,收缩力加强,使心脏得以维持正常的血循环,同时有相当的储备力。但这种代偿功能也有其不利之处,主要因为肥大的心肌需氧增加,而冠状动脉的供血量往往不能予以满足,造成心肌缺血,这将最后导致心肌收缩力的减退。肥厚型心肌病是以心肌肥厚为特征。表现为心室肌肥厚,典型者在左心室,以室间隔为甚,偶尔可呈同心性肥厚。

  • 症状起因:病因未明。目前认为遗传因素是主要病因,其依据是本病有明显的家族性发病倾向,常合并其他先天性心血管畸形,有些患者出生时即有本病,本病患者中可见到HLA抗原的遗传基因型。病变以心肌肥厚为主,心脏重量增加。心肌肥厚可见于室间隔和游离壁,以前者为甚,常呈不对称(非同心)性肥厚,即心室壁各处肥厚程度不等部位以左心室为常见,右心室少见。室间隔高度肥厚向左心室腔内突出,收缩时引起左心室流出道梗阻者,称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旧称“特发性肥厚性主动脉瓣下狭窄”。室间隔肥厚程度较轻,收缩期未引起左室流出道明显梗阻者,称为“肥厚型非梗阻性心肌病”。前乳头肌也可肥厚,常移位而影响正常的瓣膜功能。心肌高度肥厚时,左心室腔减小。不成比例的心肌肥厚常使室间隔的厚度与左心室后壁厚度之比≥1.3,少数可达3。有一种变异型肥厚型心肌病,以心尖区的心肌肥厚较著。此型的心包下冠状动脉正常,但心室壁内冠状动脉数增多而管腔狭窄。显微镜下见心肌细胞排列紊乱,细胞核畸形,细胞分支多,线粒体增多,心肌细胞极度肥大,细胞内糖原含量增多,此外,尚有间质纤维增生。电镜下见肌原纤维排列也紊乱。2/3患者二尖瓣叶增大增长,与二尖瓣前叶相对处的左室内膜壁上有一纤维斑块是二尖瓣与室间隔碰击所致。各年龄均可发生本病,但心肌肥厚在40岁以下者比40岁以上者严重,此种肥厚与年龄的关系原因未明。随病程发展,心肌纤维化增多,心室壁肥厚减少,心腔狭小程度也减轻,呈晚期表现。

  • 可能疾病: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创伤性心源性溶血性贫血 原发性心脏淋巴瘤 淀粉样变 药物性心肌病

  • 常见检查:

  • 就诊科室:心胸、心血管内科

推荐医生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