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常用的带蒂皮瓣有哪几个
补充说明: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常用的带蒂皮瓣有哪几个
2023-08-17 00:47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常用的带蒂皮瓣有肋缘皮瓣、腓骨皮瓣、股前皮瓣、旋股前皮瓣、游离皮瓣等。
1、肋缘皮瓣
肋缘皮瓣是指在皮瓣组织的两端各切一个皮瓣,然后再进行缝合,这样可以使组织瓣架起,也可以使组织瓣的两端黏合在一起。肋缘皮瓣主要适用于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因为口腔颌面部的血运比较丰富,所以在进行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时,可以选择肋缘皮瓣。
2、腓骨皮瓣
腓骨皮瓣是指在皮瓣的两端各切一个皮瓣,然后再进行缝合,这样可以使组织瓣架起,也可以使组织瓣的两端黏合在一起。腓骨皮瓣主要适用于修复口腔颌面部的小面积缺损,因为腓骨皮瓣可以有效地避免大张皮肤坏死。
3、股前皮瓣
股前皮瓣是指在皮瓣的两端各切一个皮瓣,然后再进行缝合,这样可以使组织瓣架起,也可以使组织瓣的两端黏合在一起。股前皮瓣主要适用于修复口腔颌面部的大面积缺损,因为股前皮瓣可以有效地避免大张皮肤坏死。
4、旋股前皮瓣
旋股前皮瓣是指在皮瓣的两端各切一个皮瓣,然后进行缝合,这样可以使组织瓣架起,也可以使组织瓣的两端黏合在一起。旋股前皮瓣主要适用于修复口腔颌面部的大面积缺损,因为旋股前皮瓣可以有效地避免大张皮肤坏死。
5、游离皮瓣
游离皮瓣是指将皮瓣切下后,从身体的另一部分完全取出,然后再重新植入的手术方式,主要用于口腔颌面部大面积缺损的修复。
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常用的带蒂皮瓣有鼻背皮瓣、鼻唇沟皮瓣、颊部皮瓣、颏部皮瓣、大腿皮瓣等。需要注意的是,皮瓣修复不宜过多,以免影响供区的皮肤存活。皮瓣修复后还要注意对皮瓣进行保护,以免出现皮瓣坏死的情况。
2023-08-17 20:42
举报相关问题
向医生提问
皮肤坏死是指皮肤出现红斑、水肿、水疱以及皮肤坏死,真皮微血管有血栓形成改变。 复发性皮肤坏死性嗜酸粒细胞血管炎(recurrent cutaneous necrotizing eosinophilic vasuclitis)是以全身性红色丘疹、出血性丘疹、血管性水肿、风团性斑块、黏膜炎、牙龈炎、全秃等。偶有环状红斑、水肿性损害及水疱的皮肤血管炎。
症状起因:(一)发病原因 本病病因尚不明确。 (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还不很清楚。考虑由嗜酸粒细胞黏附于血管内皮细胞,存在的黏附分子能使嗜酸粒细胞不断得到补充。嗜酸粒细胞在内皮细胞处与细胞素诱导的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型(VCAM-1)相结合,通过整合素晚期活性抗原4型(VLA-4)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型(ICAM-1)对嗜酸粒细胞移往内皮细胞起重要作用。通过嗜酸粒细胞释放白细胞五烯、C4及血小板致活因子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并通过颗粒蛋白的释放,导致嗜碱粒细胞及肥大细胞组胺的释放而产生病理变化。病理主要为真皮小血管坏死性血管炎。病理可见管壁有纤维蛋白样坏死,整个真皮有嗜酸粒细胞浸润,有轻度或白细胞碎裂现象。真皮一般正常,偶见表皮内水疱或有嗜酸粒细胞浸润。间接免疫荧光检查在血管壁及血管周围的细胞内外,均有主要基本蛋白与来源于嗜酸粒细胞的神经毒素大量沉积,并可见真皮中,特别在血管周围有肥大细胞(用肥大细胞胰蛋白酶染色) 增多。电镜检查可见小血管壁及内皮细胞有异常,有嗜酸粒细胞及游离的嗜酸性颗粒的黏附,并可见损伤的内皮细胞。嗜酸粒细胞可见胞质颗粒及细胞器丧失,核的染色质溶解。内皮细胞的异常有核固缩,细胞肿胀,线粒体破坏,细胞膜破裂等。在胶原束之间有变性大嗜酸粒细胞及游离的颗粒。用免疫过氧化酶染色,可见小血管内皮细胞有VCAM-1沉积,并有VLA-4阳性大嗜酸粒细胞黏附。真皮浅表累及血管VCAM-1呈强阳性。
常见检查:
就诊科室:皮肤病
健康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