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科> 中医科> 脾稍大怎么调理

精选回答(1)

任正新 主治医师 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 三甲

擅长:擅长糖尿病、心血管系统疾病和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对体检综合分析和健康指导有一定的经验。

提问

脾稍大可以通过饮食调理、中药调理、腹部按摩、运动疗法等方法进行调理。若症状没有改善或者加重,应尽快就医。
1.饮食调理
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减少脂肪、糖类摄入,增加膳食纤维,如燕麦、菠菜等,来减轻脾脏负担。因为高脂、高糖食物会加重脾脏代谢负担,而适量摄入膳食纤维有助于促进消化,改善脾功能。
2.中药调理
患者可遵医嘱服用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等中药方剂进行调理,需注意个体差异及可能存在的禁忌证。这些中药方具有健脾胃、调和气血的功效,对于缓解脾虚引起的不适有良好效果。
3.腹部按摩
选择舒适安静环境躺下休息状态下,在肚脐周围顺时针打圈按摩5-10分钟。此方法能够促进血液循环以及肠胃蠕动速度加快,进而辅助性地帮助脾脏恢复正常工作状态。
4.运动疗法
建议进行适度强度且持续时间较长的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等;每周至少3次。科学研究表明,规律且适当的体育锻炼能提高身体免疫力、增强心肺功能并降低患多种慢性病风险,从而对脾脏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病情恢复。同时还要定期复查,监测脾脏大小变化。

2024-02-03 17:23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脾虚

脾虚,中医术语。泛指因脾气虚损引起的一系列脾生理功能失常的病理现象及病证。包括脾气虚、脾阳虚、中气下陷、脾不统血等证型。多因饮食失调.劳逸失度,或久病体虚所引起。脾有运化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输布水液以及统摄血液等作用。脾虚则运化失常,并可出现营养障碍,水液失于布散而生湿酿痰,或发生失血等症。

  • 症状起因:一、脾在五行中属土,在五脏阴阳中属阴中之至阴。脾主运化,统血,升清,输布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体出生后,各脏腑组织器官皆依赖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以濡养,故称脾为“后天之本”。其与胃、肉、唇、口等构成脾系统。素体脾虚或饮食不节、情志因素、劳逸失调,药、食损脾或慢性肾病患者湿邪久居,损伤脾气等原因引起脾的功能虚衰、生化之源不足。脾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几乎所有的胃肠道疾病都可出现或伴有脾虚。 二、脾虚的类型: 1、脾气虚:多因饮食不节,或劳倦过度,或忧思日久,损伤脾土,或抵抗力不足,素体虚弱。 2、脾阳虚:多因脾气虚衰进一步发展而成,也可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或因寒凉药物太过,损伤脾阳,或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而致。 3、中气下陷:中气亦指脾气。脾气上升,将水谷精微之气上输于肺,以荣养其他脏腑,若脾虚中气下陷,可出现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症。 4、脾不统血:脾气虚弱,不能摄血,则血不循经。 三、西医认为,脾虚的原因例如中老年,牙齿松动、脱落,味觉减退;胃肠道平滑肌开始萎缩,弹性减低,蠕动变慢,食物在胃肠道中行进(消化)速度减慢,易于滞留;同时,胃肠道内的表面的枯膜逐渐变薄,消化腺也逐渐萎缩,消化液分泌减少,对食物的分解能力降低。由于这些生理的变化,就造成了中老年人的脾胃逐渐衰弱,消化功能下降,从而发生了上述的种种不适。

  • 可能疾病: 心脾两虚 慢脾风 脾疳 脾虚泄泻

  • 常见检查:

  • 就诊科室:中医

推荐医生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