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脑脊液耳漏症状
补充说明:脑脊液耳漏症状
a******W 2021-10-24 19:51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脑脊液耳漏症状表现为耳溢液(脑脊液从耳道流出)、听力下降、耳闷、耳鸣、眩晕等,通常需要及时就医以避免并发症。
1.耳溢液(脑脊液从耳道流出)
由于外伤导致颅底骨折,使硬脑膜和骨质出现缺损,致使脑脊液通过缺损处流入到耳道内。脑脊液是无菌的,当其进入中耳和外耳时会引发炎症反应。脑脊液通常会通过圆孔、卵圆孔等自然通道流入蛛网膜下腔,当这些通道受损时,脑脊液可能会流入到中耳和外耳,引起耳溢液的症状。
2.听力下降
如果鼓室与颅内的压力差过大,会导致听觉传导通路受阻,从而引起听力下降的现象发生。听力下降可能伴随耳溢液的发生,因为耳道受到脑脊液的影响,可能导致暂时性的听力减退。
3.耳闷
耳闷可能是由耳蜗毛细胞损伤引起的,而这种损伤通常是由于脑脊液渗入耳蜗所致。耳闷的感觉源于耳蜗内部的压力变化,这可能是由于脑脊液流动引起的。
4.耳鸣
耳鸣可能与神经元异常放电有关,而这种现象常常发生在脑脊液耳漏的情况下。耳鸣的声音来源可以是血管搏动或神经活动,这些声音在脑脊液耳漏时可能会被放大并传至耳朵。
5.眩晕
眩晕可能是因为脑干前庭核收到错误的头部运动信息而导致的,这种情况常出现在脑脊液耳漏时。眩晕感源自于大脑对于身体运动感知的错误,此时患者可能会感到自身或周围环境在旋转。
针对脑脊液耳漏的症状,建议进行磁共振成像以评估颅内结构是否受损,必要时还可进行颞骨CT扫描来查看是否有骨折。治疗措施包括遵医嘱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如青霉素、头孢曲松等。同时要避免耳道进水,保持耳部清洁干燥,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加重症状。
2024-02-28 00:55
举报相关问题
向医生提问
症状起因:正常外耳道软骨部的皮肤有皮脂腺,几乎所有的腺体都有导管开口于毛囊腔内。这种分泌物极少,一般构不成溢液。另外一种腺体即耵聍腺,经常分泌呼耵聍,有防止异物深人耳道的作用,一般也不构成耳溢液。但有的人耵聍分泌较多,似凡士林堆积在外耳道口且带有特殊的异味,误认为脓液。通常称为“油耳”,属正常现象。当外耳道发生炎症、变态反应或肿瘤时,则可出现浆液性、浆液血性或脓性分泌物。 正常鼓室及乳突气房系统内衬以立方上皮黏膜,除下鼓室及咽鼓管开口附近有腺体及杯状细胞外,其余部分无分泌功能。正常情况下仅分泌少量黏液及水分。当中耳发炎时,鼓室甚至整个乳突气房系统的黏膜有不同程度的上皮和腺体化生,并出现大量杯状细胞,分泌物大量增加,而形成各种不同性质的耳溢液。 一、外耳道炎 (一)湿疹性。 (二)霉菌性。 (三)细菌性 1.外耳道疖。 2.弥漫性外耳道炎。 3.坏死性外耳道炎。 二、外耳道乳头状瘤。 三、中耳炎 (一)大癌性鼓膜炎。 (二)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三)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四)结核性中耳炎。 四、耳部恶性肿瘤 (一)外耳癌。 (二)中耳癌。 五、脑脊液耳漏 (一)外伤性。 (二)自发性。 六、耳周感染。
常见检查:
就诊科室:耳鼻喉
司莫司汀胶囊
本品脂溶性强,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常用于脑原发肿瘤及转移瘤。与其它药物合用可治疗恶性淋巴瘤,胃癌,大肠癌,黑色素瘤。
人参固本口服液
滋阴益气,固本培元。用于阴虚气弱,虚劳咳嗽,心悸气短,骨蒸潮热,腰酸耳鸣,大便干燥。
仙灵骨葆胶囊
本品用于骨质疏松和骨质疏松症,骨折,骨关节炎,骨无菌性坏死等。
替硝唑片
【药理毒理】本品对原虫及厌氧菌有较高活性。对脆弱拟杆菌等拟杆菌属、梭杆菌属、梭菌属、消化球菌、消化链球菌、韦容球菌属及加得纳菌等具抗菌活性,2~4mg/L的浓度可抑制大多数厌氧菌;微需氧菌、幽门螺杆菌对其敏感;对阴道滴虫的MIC与甲硝唑相仿,其代谢物对加得纳菌的活性较替硝唑为强。本品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厌氧菌的硝基还原酶在敏感菌株的能量代谢中起重要作用。本品的硝基被还原成一种细胞毒,从而作用于细菌的DNA代谢过程,促使细菌死亡。耐药菌往往缺乏硝基还原酶而对本品耐药。本品抗阿米巴原虫的机制为抑制其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使原虫的氮链发生断裂,从而杀死原虫。 【药代动力学】本品口服后吸收完全,健康女性单剂量口服2g后达峰时间(Tmax)为2小峰浓度(Cmax)为51mg/L。替硝唑排泄缓慢,口服2g后24小时、48小时及72小时血药浓度分别为19.0mg/L、4.2mg/L及1.3mg/L。口服每日给药1g,血药浓度可维持在8mg/L以上。替硝唑在体内的分布广泛,在生殖器官、肠道、腹部肌肉、乳汁中可达较高浓度,在肝脏、脂肪中的浓度低,在胆汁、唾液中的浓度与同期血药浓度相仿,对血脑屏障的穿透性较甲硝唑高,脑膜无炎症时脑脊液中的浓度为同期血药浓度的80%,这与替硝唑的脂溶性较高有关。替硝唑可通过血胎盘屏障,在胎儿及胎盘中可达高浓度。蛋白结合率为12%。在肝脏代谢,单剂量口服0.25g后约16%以原形从尿中排出。血消除半衰期(t1/2β)为11.6~13.3小时,平均为12.6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