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肿瘤科> 癌性疼痛> 癌性疼痛的表现

癌性疼痛的表现

发病时间:不清楚

癌性疼痛的表现

补充说明:癌性疼痛的表现

a******W 2021-09-14 17:10

癌性疼痛 剧烈疼痛 体重减轻 疲劳 发热 食欲减退 疼痛 神经 肿瘤 癌症 体重下降 恶性肿瘤 消瘦 乏力 癌性发热 不规则发热 出汗异常 恶心呕吐 消化不良 吞咽困难 营养不良 阿片 布洛芬 靶向治疗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李帆 副主任医师 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 三甲

擅长:擅长领域:掌握最新的肺癌,乳腺癌,胃肠道肿瘤,妇科肿瘤等恶性肿瘤的诊疗知识,善于与患者沟通,指导患者健康饮食

提问

癌性疼痛可能表现为持续性的剧烈疼痛,有时可伴有体重减轻、疲劳、发热或食欲减退等症状,如果这些症状持续存在且无法通过常规止痛药缓解,应尽快就医以获得专业治疗。
1.疼痛
癌性疼痛主要是由于肿瘤细胞生长压迫周围组织和神经所致。疼痛通常发生在肿瘤所在的区域,可能为持续性或间歇性,程度可轻可重。
2.体重减轻
癌性疼痛患者由于癌症本身消耗能量,导致机体代谢率增加,进而出现体重下降的现象。体重减轻往往出现在恶性肿瘤晚期,且伴有消瘦、乏力等症状。
3.疲劳
癌性疼痛会导致身体不适,从而影响日常活动,使患者感到疲劳。这种疲劳感可能是渐进性的,即使休息充足也无法缓解。
4.发热
癌性发热是由于肿瘤坏死后释放内源性致热原如白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等所导致的体温调节中枢紊乱。癌性发热多为低到中度的不规则发热,也可能伴随出汗异常。
5.食欲减退
癌性疼痛会引发恶心呕吐的症状,长期如此就会导致食欲减退。食欲减退常伴随着消化不良、吞咽困难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营养不良。
针对癌性疼痛,可以进行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如CT扫描)以评估病情。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如阿片类药物、非阿片类药物布洛芬等止痛药以及靶向治疗药物。患者应保持良好的营养状态,避免高脂肪食物,遵循医嘱调整饮食结构。

2024-01-26 15:36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癌性疼痛 (癌痛)

癌性疼痛一般是指由肿瘤直接引起的疼痛。肿瘤侵犯或压迫神经根、神经干、神经丛或神经;侵犯脑和脊髓;肿瘤侵犯骨膜或骨骼;侵犯实质性脏器及空腔性脏器;侵犯或堵塞脉管系统;肿瘤引起局部坏死、溃疡、炎症等;在上述情况下均可导致严重的疼痛。在肿瘤治疗过程中所引起的疼痛,也被认为是癌性疼痛。

  • 症状起因:(一)发病原因 癌性疼痛的原因可分三类:①肿瘤直接引起的疼痛,约占88%;②癌症治疗引起的疼痛,约占11%;③肿瘤间接引起的疼痛,约占1%。临床上也有少数肿瘤病人可出现与肿瘤无关的疼痛,例如肺癌病人因同时患有椎间盘突出症而引起的腰腿痛,是非癌症性疼痛而不是癌性疼痛。所以,癌症病人疼痛的原因必须明确诊断。 1.肿瘤直接引起的疼痛 (1)组织毁坏:当肿瘤侵及胸膜、腹膜或神经,侵及骨膜或骨髓腔使其压力增高甚至发生病理性骨折时,病人可出现疼痛,如骨转移、骨肿瘤所致的骨痛。肺癌侵及胸膜可致胸痛。肺尖部肿瘤侵及臂丛可出现肩臂疼痛等。 (2)压迫:脑肿瘤可引起头痛及脑神经痛。鼻咽癌颈部转移可压迫臂神经丛或颈神经丛,引起颈、肩、臂痛。腹膜后肿瘤压迫腰、腹神经丛,可引起腰、腹疼痛。神经组织受肿瘤压迫常常同时并存神经受侵蚀。 (3)阻塞:空腔脏器被肿瘤阻塞时,可出现不适、痉挛,完全阻塞时可出现剧烈绞痛,如胃、肠及胰头癌等。另外,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时,可压迫腋淋巴及血管引起患肢手臂肿胀疼痛。 (4)张力:原发及肝转移肿瘤生长迅速时,肝包膜被过度伸展、绷紧便可出现右上腹剧烈胀痛。 (5)肿瘤溃烂,经久不愈,发生感染可引起剧痛。 2.肿瘤治疗中引起的疼痛 此种疼痛是癌症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如放射性神经炎、口腔炎、皮肤炎,放射性骨坏死。放疗、化疗后可出现带状疱疹产生疼痛。化疗药物渗漏出血管外引起组织坏死,化疗引起的栓塞性静脉炎,中毒性周围神经炎(长春硷)乳腺癌根治术中损伤腋淋巴系统,可引起手臂肿胀疼痛。手术后切口瘢痕、神经损伤、幻肢痛。 3.肿瘤间接引起的疼痛 衰竭病人的褥疮,机体免疫力低下均可引起局部感染而产生疼痛。另外,前列腺、肺、乳腺、甲状腺癌等出现骨转移而引起剧烈的腹痛。 (二)发病机制 疼痛的发生包括三个环节:①感受器;②神经纤维;③神经中枢。癌性疼痛的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在骨、软组织、淋巴管、血管、内脏机械或化学刺激激活或激敏机械感受器及化学感受器,通过Aδ纤维或C纤维传至中枢,产生痛觉。 Aδ纤维是一种有髓鞘的神经纤维,直径为1~4μm,C纤维是无鞘神经纤维,直径较细,为0.2~1.0μm。单一的疼痛刺激引起双重感觉,两种纤维同时活动,但冲动到达中枢的时间不同,C纤维比Aδ纤维慢1.4s。刺激之后,先感到快速、定位精确但不剧烈的锐痛,继而是弥散的钝痛,程度较强;前者称为“第一疼痛”,后者称为“第二疼痛”。内脏感觉的传入通路基本上与躯体一致,但纤维占多数为80%。内脏的痛阈较高,对膨胀、痉挛、缺血性强直收缩和化学刺激较敏感(常引起剧烈疼痛,多伴有呼吸、血压变化,以及出汗、竖毛、呕吐、肌紧张增强等反应);另外,一个脏器的传入纤维常常经几个节段的脊神经进入中枢,而一个节段的脊神经又可包括几个脏器的传入纤维。例如,胃传入节段包括胸6~9,与肝、胆、胰、脾、十二指肠等重叠。因而疼痛常较弥散而难以准确定位。内脏的神经支配是双重的,痛觉冲动主要由交感神经传入,盆腔脏器由骶部副交感神经传入,气管和食管上部由脑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传入。另外,内脏疼痛还有牵涉痛,可能是由内脏传入冲动与躯体传入的二通路在同节的脊髓背角细胞中发生聚合,相互作用,再由同一的传导通路传至大脑皮质;以致使疼痛定位发生偏差进而反映到躯体传入所属脊神经支配的皮肤区。例如,胆囊疼痛可反射到右侧背部肩胛角下,胰腺疼痛可放射到腰背部等。 放射治疗可引起放射性神经炎,出现疼痛。目前一致认为:当大剂量(几千至上万rad)放射线照射时,神经系统特别是神经元可出现直接损伤,并可引起继发性神经损伤。这种损伤主要是放射线引起神经血液循环和营养障碍所致。电镜下可见严重的血管内皮、血管壁基膜损伤,有时可见小血管阻塞或半阻塞。由于血液循环不良可引起小血管周围胶质细胞神经突触水肿,这样运送给神经元细胞的养分就会不足或中止,水肿的胶质细胞突触压迫小血管,促使微循环更趋不良,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如治疗不及时或不适当,可导致神经元细胞死亡。在神经纤维发生炎症、水肿及坏死的过程中可出现疼痛。这种放射反应,有时还会出现延迟效应,几周内,急性期的炎症、水肿、出血可逐渐消退,白质损伤可部分修复,但坏死仍残留。以至在6~8周后又可再次出现症状,有晚期放射性坏死之称。照射剂量越大反应出现越快。

  • 可能疾病: 腹壁纤维肉瘤

  • 就诊科室:肿瘤

推荐医生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