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科> 消化内科> 下消化道出血> 下消化道出血怎么回事

精选回答(1)

赵英帅 主治医师 河南省人民医院 三甲

擅长:擅长报告解读、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冠心病、糖尿病、胃肠炎、便秘、感冒、肺结节、甲状腺结节等疾病的综合诊疗

提问

下消化道出血可能由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结肠息肉、大肠癌等疾病引起,这些疾病都可能导致肠道黏膜损伤或炎症。由于下消化道出血可能危及生命,应立即就医以确定出血原因并接受适当治疗。
1.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菌属感染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志贺菌产生的毒素和内毒素可导致黏膜坏死脱落、血管破裂而引起出血。此外,炎症反应还会刺激毛细血管壁,使其通透性增加,血液也会渗出。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如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等药物控制病情发展。
2.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由于结肠黏膜长期存在炎症,反复发作会导致局部组织出现糜烂、溃疡面,当病变部位发生急性活动时,就会有血便的情况发生。患者需要遵医嘱口服柳氮磺吡啶片、美沙拉嗪肠溶片等氨基水杨酸类药物缓解不适症状。
3.克罗恩病
克罗恩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肠病,其特征是肠道黏膜下层纤维化伴增殖性病变,易导致小动脉瘤形成并破裂出血。另外,由于炎症因子的作用,黏膜下血管脆性增加,也容易引起出血。患者应遵照医生的意见服用醋酸片、甲泼尼龙注射液等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减轻免疫系统对肠道的攻击。
4.结肠息肉
结肠息肉是指结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隆起性病变,当息肉体积增大至一定程度时,可能会压迫周围血管,导致局部血液循环受阻,从而引起出血现象。对于较大的结肠息肉,可通过内镜下息肉电切除术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等方式进行处理。
5.大肠癌
大肠癌是源于大肠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在生长过程中侵犯周围血管,导致血管破裂出血。癌变组织还可向深部浸润,使周围神经受损,进而诱发疼痛。手术切除是治疗大肠癌的主要方法,包括经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全结肠切除术等。
建议定期进行粪便潜血试验以及结肠镜检查以监测消化道健康状况。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食用辛辣、油腻食物,有助于减少胃肠道负担,预防消化道出血的发生。

2024-02-28 15:00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下消化道出血

下消化道出血是指距十二指肠悬韧带50cm以下的肠段,包括空肠、回肠、结肠以及直肠病变引起的出血,习惯上不包括痔、肛裂引起的出血在内,其临床表现以便血为主,轻者仅呈粪便潜血或黑粪,出血量大则排出鲜血便,重者出现休克。

推荐医生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