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科> 风湿免疫科> 痛风> 痛风石> 痛风石是如何形成的

精选回答(1)

任正新 主治医师 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 三甲

擅长:擅长糖尿病、心血管系统疾病和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对体检综合分析和健康指导有一定的经验。

提问

痛风石的形成是由于尿酸盐沉积、尿酸结晶在关节周围、软组织或关节腔内长时间积聚,与血尿酸水平增高、嘌呤代谢紊乱、遗传因素等有关。患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治疗,如苯溴马隆片、非布司他片等。
1.尿酸盐沉积
当体内尿酸水平过高且无法被肾脏有效排出时,会导致尿酸盐在关节、软组织和肾脏中沉积形成晶体。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苯溴马隆片、丙磺舒片等药物促进尿酸排泄,降低尿酸浓度以减少沉积。
2.尿酸结晶
尿酸结晶是尿酸分子在体液中的微小颗粒,当其积累到一定数量时,会在特定部位形成可见的白色结节状物质即痛风石。非布司他片是一种常用的降尿酸药物,通过抑制尿酸合成来控制尿酸水平,从而减少结晶的形成。
3.血尿酸水平增高
高血尿酸水平导致尿酸分子在血液中的溶解度下降,进而形成尿酸结晶并沉积在关节及其他组织中,引起痛风石的发生。患者可遵医嘱服用别嘌醇片、非布司他片等药物进行降尿酸治疗,有助于缓解症状。
4.嘌呤代谢紊乱
嘌呤代谢异常可能导致尿酸合成过多或排泄不足,进一步增加血尿酸浓度,促进痛风石的形成。饮食管理对于控制嘌呤摄入至关重要。建议减少动物内脏、海鲜等富含嘌呤食物的摄入量。
5.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可能影响个体对尿酸的代谢能力,使得某些人更容易发生痛风石。生活方式调整如合理膳食和适量运动也被认为有助于改善病情,但须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实施。
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尿酸水平,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痛风石。必要时,可以进行超声波检查或X线检查以评估关节和软组织的情况。

2024-03-17 23:57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尿酸结晶

尿酸结晶在目视下类似红砂细粒,常沉积在尿液容器底层。在显微镜下可见呈黄色或暗棕红色的菱形、三棱形、长方形、斜方形的结晶体,可溶于氨氧化钠的溶液。尿酸为机体核蛋白中嘌呤代谢的终末产物,常以尿酸或尿酸铵、尿酸钙、尿酸钠的盐类形式随尿排出体外,正常情况下如多食含高嘌呤的动物内脏可使尿中尿酸增加,但在急性 痛风症、小儿急性发热、慢性间质性肾炎、白血病时,因细胞核大量分解,也可排出大理尿酸盐。在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发生障碍时也可见到高尿酸盐尿。

  • 症状起因:1.食积:沿海地区喜食嘌呤含量较高的生猛海鲜,因而发病率高。正如《中藏经•论肉痹第三十六》“肉痹者,饮食不节,膏梁厚味,即所谓”食积“,积久于内,则水运化失常而为痰饮,至其污积于脉中而为尿酸升高;留注于关节则为痛风性关节炎,停于肾脏则出现尿结石,久渍不去,可使肾功能衰竭。 2.酒积:各种白酒,以及啤酒、葡萄酒均 含有大量嘌呤,长期或大量饮酒则使血中尿酸升高。且与食积相比,其害更深,因为乙醇代谢所产生的乳酸暂时阻抑了肾小管对尿酸的排泄,从而引起血清尿酸水平的更大升高。在中医认为酒为助湿生湿之品,大量饮酒致湿邪过盛,久则或化为湿热,或留于四肢,或沉滞于内脏,其证百出。如《中藏经》有云:“诸淋小便不利 者,皆由五脏不通,六腑不和,三焦痞涩,荣卫耗失,冒热饮酒,醉以入房,竭散精神,劳伤气血。”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存在于血液和组织间液中,它在pH7.4时主要以尿酸钠的形式。人体尿酸有2/3通过肾小球滤过,以尿酸盐形式从肾脏排出,其余1/3由肠道细菌分解为尿素,或由尿酸酶作用进一步氧化成较易溶解的尿囊素排出。嘌呤代 谢失常导致尿酸产生过多而排泄减少,遂引起高尿酸血症(大于330μmol·L-1)。尿酸性肾病的尿酸及其盐类沉积于肾脏所产生的病理及临床表现。尿酸产生过多的原因除嘌呤类物质生成过多,使体内合成嘌呤类物质经次黄嘌呤转化外,尚有由于恶性肿瘤在化学和放射治疗后,组织核酸分解过多以及大量摄入高嘌呤食物,增加了外源性嘌呤而产生尿酸过多和高尿酸血症。正常饮食中每日含嘌呤600~1000毫克。尿酸排泄障碍亦是导致高尿酸血症原因之一,尿酸除由肾小球滤过外,肾小管也参予尿酸原重吸收和分泌,因此除特发性高尿酸血症外,各种肾脏疾病引起的肾功能减退,使滤过或分泌尿酸的机能损害而形成血尿酸过高。

  • 可能疾病: 遗传性高尿酸血症 高尿酸血症肾病

  • 常见检查:

  • 就诊科室:

推荐医生更多

蔡惠英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张青龙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吕建光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冷贵生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陈刚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吴敏 副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