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开胸手术后怎么康复
补充说明:开胸手术后怎么康复
2021-09-09 16:15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开胸手术后康复可以采取物理疗法、呼吸训练、营养支持、疼痛管理、心理康复等治疗方法。如果症状有持续或加剧,应尽快就医以评估恢复情况。
1.物理疗法
物理疗法包括被动活动、主动范围练习及渐进式力量锻炼,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旨在恢复患者肢体功能。此措施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可提高肺部通气能力,改善氧合水平。
2.呼吸训练
呼吸训练涉及一系列呼吸技巧和体位调整练习,由康复师指导患者每日完成一定次数。此措施有助于改善肺活量、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并促进伤口愈合;具体效果因个体差异而异。
3.营养支持
营养支持涉及提供高蛋白饮食或其他营养补充剂,以满足机体需求。良好的营养状态有利于组织修复及身体恢复;具体影响取决于患者基础健康状况及接受开胸手术前是否存在营养不良。
4.疼痛管理
疼痛管理包括使用止痛药物、非药物方法如冥想放松来减轻术后不适感。有效控制术后疼痛有助于促进舒适度提升及尽早开始日常活动;不同个体对各种止痛方式反应存在差异。
5.心理康复
心理康复通过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等方式帮助患者应对压力和焦虑情绪。良好心理健康状态有利于促进身体恢复过程顺利进行;尤其对于有既往心理疾患史者至关重要。
术后康复需遵循医嘱逐步增加活动强度,以免引起胸部切口裂开或感染。同时建议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2024-03-07 11:13
举报相关问题
医生回答(1)
开胸手术后康复可以采取物理疗法、呼吸训练、营养支持、疼痛管理、心理康复等治疗方法。如果症状有持续或加剧,应尽快就医以评估恢复情况。
1.物理疗法
物理疗法包括被动活动、主动范围练习及渐进式力量锻炼,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旨在恢复患者因开胸手术而影响的肢体功能。此措施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减少粘连形成,并提高肺部通气能力,从而改善术后并发症如肺不张等问题。
2.呼吸训练
呼吸训练涉及一系列深呼吸、咳嗽技巧和胸部扩张练习,通常由康复师指导完成。此措施旨在增强肺部通气效率、降低术后感染风险,并促进伤口愈合;对于开胸术后的患者至关重要。
3.营养支持
营养支持可能包含高蛋白饮食、肠内营养或经静脉给予营养补充剂。良好的营养状态有利于机体修复受损组织、加强免疫力,并可减少并发开胸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风险。
4.疼痛管理
疼痛管理包括使用止痛药物、非药物方法如冥想放松训练等来缓解术后疼痛。有效的疼痛控制有助于促进舒适感、增进睡眠质量,并防止长期慢性疼痛对生活质量造成持久影响。
5.心理康复
心理康复通过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等方式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减轻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因为开胸手术属于较大创伤性操作,此时患者可能会出现紧张不安的心理变化,因此需要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来进行处理。
术后患者应遵循医嘱逐步增加日常活动量,但要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影响切口愈合。同时还要注意保持充足休息时间,保证每天至少8小时高质量睡眠,以利于身体恢复。
2024-01-23 06:57
举报向医生提问
肺不张(atelectasis)系指一个或多个肺段或肺叶的容量或含气量减少。由于肺泡内气体吸收,肺不张通常伴有受累区域的透光度降低,邻近结构(支气管、肺血管、肺间质)向不张区域聚集,有时可见肺泡腔实变,其他肺组织代偿性气肿。肺小叶、段(偶为肺叶)之间的侧支气体交通可使完全阻塞的区域仍可有一定程度的透光。肺不张可分为先天性或后天获得性两种。先天性肺不张是指婴儿出生时肺泡内无气体充盈,临床上有严重的呼吸困难与发绀,患儿多在出生后死于严重的缺氧。临床绝大多数肺不张为后天获得性,为本章讨论的重点。
深呼吸训练器
暂无数据
阿司匹林肠溶片
抑制下述情况时的血小板粘附和聚集 :不稳定性心绞痛(冠状动脉血流障碍所至的心脏疼痛) ;急性心肌梗塞 ;预防心肌梗塞复发 ;动脉血管的手术后 ;动脉外科手术或介入手术后,如主动脉冠状动脉静搭桥术,PTCA) ;预防大脑一过性的血流减少(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已有前驱症状,如面部或手臂肌肉一过性瘫痪或一过性失明)后预防脑梗塞。
盐酸帕罗西汀片
治疗各种类型的抑郁,包括伴有焦虑的抑郁症反应性抑郁症。常见的抑郁症状:乏力,睡眠障碍,对日常活动缺乏兴趣和愉悦感,食欲减退。治疗强迫性神经症。常见的强迫症:感受反复和持续的可引起明显焦虑的思想、冲动或想象,从而导致重复的行为或心理活动。治疗伴有或不伴有广场恐怖的惊恐障碍。常见的惊恐发作症状:心悸,出汗,气短,胸痛,恶心,麻刺感和濒死感。治疗社交恐怖症社交焦虑症常见的社交焦虑的症状:心悸,出汗,气短等。通常表现为继发于显著或持续的对一个或多个社交情景或表演场合的畏惧,从而导致回避。治疗疗效满意后,继续服用本品可防止抑郁症、惊恐障碍和强迫症的复发。
右旋糖酐铁分散片
用于明确原因的慢性失血、营养不良、妊娠、儿童发育期等引起的缺铁性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