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科> 内分泌科> 肾性尿崩症> 肾性尿崩症怎么发生的

精选回答(1)

赵英帅 主治医师 河南省人民医院 三甲

擅长:擅长报告解读、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冠心病、糖尿病、胃肠炎、便秘、感冒、肺结节、甲状腺结节等疾病的综合诊疗

提问

肾性尿崩症可能是由抗利尿激素缺乏、肾小管对抗利尿激素不敏感、先天性肾性尿崩症、继发性肾性尿崩症、药物副作用等引起的,需根据具体因素进行针对性治疗。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抗利尿激素缺乏
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在神经内分泌调节中起重要作用。其作用是通过促进水通道蛋白表达来增加肾脏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减少尿量。当抗利尿激素缺乏时,会导致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进而引起多尿和口渴。补充外源性抗利尿激素可以缓解症状,例如使用去氨加压素进行替代疗法。
2.肾小管对抗利尿激素不敏感
肾小管对抗利尿激素不敏感是指肾小管细胞膜上的受体不能正常识别并结合抗利尿激素,导致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功能障碍,引起尿液浓缩异常。对于这种情况,需要遵医嘱使用能够刺激肾小管上皮细胞合成醛固酮的药物来进行调理,比如氢片、螺内酯片等。
3.先天性肾性尿崩症
先天性肾性尿崩症通常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由于相关基因突变导致肾脏无法正常响应抗利尿激素,造成尿液过度稀释。确诊后,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非甾体类利尿剂如注射液、布美他尼片等药物以降低尿液浓度。
4.继发性肾性尿崩症
继发性肾性尿崩症可能由其他疾病或状况引起,这些疾病或状况会影响抗利尿激素的产生或作用。针对继发性肾性尿崩症,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监测并调整水和电解质平衡,必要时可遵照医师的意见给予口服补液盐Ⅲ(复方制剂)溶液。
5.药物副作用
某些药物可能会干扰体内抗利尿激素的正常代谢过程,使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能力下降,从而引发尿崩症。如果发现是因为药物引起的肾性尿崩症,则需咨询专业医师是否需要更换药物或者调整用药剂量。
建议定期监测每日液体摄入和排泄量,以及体重变化,以评估病情。如有条件,可行基因检测以确定是否存在特定基因突变。

2024-01-27 06:54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肾性尿崩症 (继发性或不完全性抗ADH性尿崩症,家族性肾性尿崩症,肾原性尿崩症,遗传性或原发性抗垂体后叶素性尿崩症 )

尿崩症是指血浆ADH正常或增高的情况下,肾脏不能浓缩尿液而持续排出大量稀释性尿液的病理状态,是一种罕见的肾小管功能异常性疾病。这种过量摄水和低渗性多尿的状态,可能是由于正常生理刺激不能引起抗利尿激素释放所致。肾性尿崩症(nephrogenic diabetes insipidus)是一种肾小管对水重吸收功能障碍的疾病,表现为多尿、烦渴及持续性低张尿。

适用药品

推荐医生更多

李翠玲 副主任医师

提问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王昀启

提问

济南甲状腺医院

蔡惠英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张青龙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吕建光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冷贵生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