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酒精性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硬化的区别
补充说明:酒精性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硬化的区别
a******W 2021-09-09 16:15
我要咨询
相关问题
医生回答(1)
酒精性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硬化的区别在于肝功能是否正常、肝脏组织活检、饮酒史、临床症状以及病程进展。
1.肝功能是否正常
酒精性脂肪肝时,由于肝脏细胞内脂肪堆积导致肝细胞受损,但这种损伤是可逆的,在及时戒酒后,患者的肝功能通常可以恢复正常。
2.肝脏组织活检
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进行肝脏组织活检可见肝细胞内有大量脂肪沉积,而无纤维化或假小叶形成;酒精性肝硬化则表现为肝细胞坏死、炎症反应及纤维化等特征性改变,并伴有明显的胶原沉积和结构重构。
3.饮酒史
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一般有长期、过量饮酒的历史,但并非每天都喝酒,且停止饮酒后肝功能可逐渐恢复;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不仅存在长期酗酒史,而且经常每天都要喝酒,此时即使停饮,肝功能也难以完全恢复正常。
4.临床症状
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酒精性肝硬化患者除了上述症状外,还可能出现腹水、黄疸、脾肿大等严重并发症。
5.病程进展
酒精性脂肪肝若能及时戒酒并接受适当治疗,病情可能会逆转;酒精性肝硬化属于不可逆病变,一旦发展到晚期,往往无法治愈。
酒精性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硬化的鉴别诊断需谨慎,避免误诊或漏诊。建议定期监测肝功能指标,以早期发现并干预这两种疾病的进展。
2024-03-13 19:28
举报向医生提问
酒精性肝硬化的发生与饮酒者的饮酒方式、性别、遗传因素、营养状况及是否合并肝炎病毒感染有关。一次大量饮酒较分次少量饮酒的危害性大,每日饮酒比间断饮酒的危害性大。饮酒的女性较男性更易发生酒精性肝病。营养不良、蛋白质缺乏、合并慢性乙肝或丙肝病毒感染等因素都会增加肝硬化的危险。
症状起因:长期过度饮酒,可史肝细胞反复发生脂肪变性,坏死和再生,最终导致肝纤维化和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发生机制有: 1、肝脏损伤 过去认为酒精性肝损伤是由于进食受影响,导致营养不良所致。而现在研究证实,即使没有营养缺陷,甚至在摄入富含蛋白、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前提下,饮酒仍可导致肝超微结构损伤,肝纤维化和肝硬化。 2、免疫反应紊乱 A、乙醇可激活淋巴细胞。B、可加强乙型、丙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性。C、加强内毒素的致肝损伤毒性。D、酒精性肝炎时细胞因子增加,如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色素(TL)等。这些细胞因子主要来源于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纤维细胞及胶原增加,导致肝纤维化。TGF-β是目前发现的最重要的导致纤维化的细胞因子。E、乙醇及代谢产物对免疫调节作用有直接影响,可史免疫标记物改变。 3、胶原代谢紊乱及尬硬化形成 A、脂质过氨化促进胶原形成。B、酒精性肝病患者胶原合成关键酶脯氨酸羟化酶被激活。C、酒精可使贮脂细胞变成肌成纤维细胞,合成层黏蛋白,胶原的mRNA含量增加,合成各种胶原。D、酒内含有铁,饮酒导致摄入和吸收增加,肝细胞内铁颗粒沉着,铁质可刺激纤维增生,加重肝硬化。
常见检查:
就诊科室:消化、肝胆
果糖二磷酸钠口服溶液
1.用于心肌炎、心肌病及冠心病的治疗;2.用于缺血缺氧性脑病、脑供血不足、高热或缺氧性颅脑损伤的治疗;3.用于脂肪肝、急慢性肝炎、肝硬化及酒精性肝病等疾病的治疗。
胆石通胶囊
清热利湿,利胆排石。用于肝胆湿热,右胁疼痛,痞渴呕恶,黄疸口苦,以及胆石症、胆囊炎、胆道炎属肝胆湿热证者。
化滞柔肝颗粒
清热利湿、化浊解毒、祛瘀柔肝。用于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湿热中阻证,症见肝区不适或隐痛,乏力,食欲减退,舌苔黄腻。
维生素B1片
1.适用于维生素B1缺乏的预防和治疗,如维生素B1缺乏所致的脚气病或Wernicke脑病。亦用于周围神经炎、消化不良等的辅助治疗。2.全胃肠道外营养或摄入不足引起的营养不良时维生素B1的补充。3.下列情况时维生素B1的需要量增加:妊娠或哺乳期、甲状腺功能亢进、烧伤、血液透析、长期慢性感染、发热、重体力劳动、吸收不良综合征伴肝胆系统疾病(肝功能损害、酒精中毒伴肝硬化)、小肠疾病(乳糜泻、热带口炎性腹泻、局限性肠炎、持续腹泻、回肠切除)及胃切除后。4.大量维生素B1对下列遗传性酶缺陷病可改善症状:亚急性坏死性脑脊髓病(Leigh病)、支链氨基酸病,乳酸性酸中毒和间歇性小脑共济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