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药品> 大黄> 大黄泡水喝的功能与主治

医生回答(1)

姚小金 主治医师 三甲

擅长:全科

提问

大黄泡水喝具有清热解毒、泻下通便、止血、利胆退黄、消炎抑菌等功效,但因其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使用前需咨询医生。
1.清热解毒
大黄性寒,具有清热的功效,能清除体内火热邪气。其入心经、肝经,因此能清泻心火和肝火。可用于治疗目赤肿痛、口舌生疮等病症。可配伍龙胆草、栀子增强清肝泻火的效果。
2.泻下通便
大黄苦寒泄降,善荡涤肠胃实热积滞,故有泻下的功能。本品常用于治疗便秘、腹胀满等症。可与芒硝合用以加强泻下攻积的作用。
3.止血
大黄既能活血祛瘀,又能止血,这主要是因为其能化瘀而达到止血的目的。对于咯血、吐血、衄血等出血症状有一定的缓解效果。可配伍槐花、地榆增强止血力量。
4.利胆退黄
大黄归于肝经,且具有泻下的作用,所以能够促进胆汁分泌以及排泄,从而起到利胆退黄的作用。可以辅助改善胆石症引起的右上腹绞痛、发热等症状。可与金钱草合用以增强利胆退黄的功效。
5.消炎抑菌
大黄中的蒽醌类成分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能抑制多种细菌的生长繁殖。适用于皮肤炎症、伤口感染等问题。外用时可取适量鲜大黄捣烂敷于患处。
上述提及的大黄相关功效均需在医师指导下进行应用,不可盲目自行用药。此外,大黄性味苦寒,长期或过量服用可能导致腹泻、腹痛等不良反应,脾胃虚弱者慎用。

2024-02-09 21:12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心火

心火在中医学指人体的内热。常表现为五心烦热﹑咽干﹑口燥﹑口舌生疮等症。中医有心在地为火之说故称

  • 症状起因:人体的散热体系,除了皮肤、汗腺、呼吸对热量的散发外,体内各种液态物质如血、津液、元阴对热量的吸收和储纳也是使体温恒定不至于过高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当人体血、津液、元阴等物质亏损到一定程度,人体也会出现产热散热平衡的失调,从而出现各种发热性疾病,这就是产热相对过多的情况,在中医上把这种相对的热量过多引起的“内火(热)”称为“虚火(热)” 。 “虚火(热)”的主要临床症状是自觉发热,测量体温往往无升高或有轻微升高(常在38℃左右,一般不超过39℃) ,热度往往在午后或夜间明显,劳累后症状会 加重。除发热外,另外还可以见到手足心发烫、心烦失眠、口干目涩、咽干咽痛、骨蒸潮热、两颧潮红等症状。人体内血、津液、元阴等物质,是人体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人在完成生理活动时要消耗这些物质,同时又从饮食中吸收营养,使消耗的物质得到补充和充盈。当人过度劳累、久病耗损、大量失血、饮食失宜等情况下,往往会导致体内的液态物质过度消耗而得不到及时的补充,这时,就导致了“虚火(热)”的发生。 另外,体内的液态物质在“实火(热)”和外来的六淫邪气中的“火(热)邪”的煎熬下也会大量减少,从而出现“虚火(热)”的症状。这种情况多见于感染发热性疾病的后期,患者出现低热不退,热度上午轻或无热度,午后和夜间热度升高,但一般不超过39℃,精神萎靡,知饥不欲食,口干但不喜饮,心烦失眠,咽干齿燥,大便干结,小便短少,等等。 对于这种疾病,就需要采用补养阴液的方法来治疗,只有使体内损耗的血、津液、元阴等阴液得到逐步的充盈,低热才能逐步好转。此外,对发热性疾病的治疗不当,比如说过度发汗,也会使体内阴液损伤,而导致“虚火(热)”。 体内脏腑阴阳偏胜之热。宜辨虚实。常见胸中烦热,午后潮热,五心发热,口苦,溲赤等症。《明医杂著》卷一:“内伤发热,是阳气自伤不能升达,降下阴分而为内热,乃阳虚也,故其脉大而无力,属肺脾;阴虚发热,是阴血自伤不能制火,阳气升腾而为内热,乃阳旺也,故其脉数而无力,属心肾。”治宜清金养营,疏邪润燥为主。

  • 可能疾病: 赤脉传睛

  • 就诊科室:中医

推荐医生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