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科> 血管外科> 静脉曲张>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怎么回事

精选回答(1)

李常月 主任医师 七台河市人民医院 三甲

擅长:擅长普外科尤其对肝胆胰腺,甲状腺和乳腺疾病有独特的见解。擅长于胆囊炎,胆囊结石,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癌肝癌以及结肠癌痔疮,肛裂。

提问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能是由遗传性抗凝蛋白缺乏、恶性肿瘤、长期卧床、肥胖、手术后状态等引起的,需根据具体因素进行针对性治疗。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遗传性抗凝蛋白缺乏
遗传性抗凝蛋白缺乏导致血液凝固功能异常,使血液容易在下肢深静脉内形成血栓。对于遗传性抗凝蛋白缺乏引起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可以遵医嘱使用维生素K拮抗剂进行抗凝治疗,如华法林钠片、依诺肝素钠注射液等。
2.恶性肿瘤
恶性肿瘤患者由于癌细胞增殖速度快,可能会引起高凝状态,进而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针对恶性肿瘤引起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可考虑遵照医生的意见通过介入治疗的方式处理,比如经皮穿刺导管溶栓术、经筋膜间隙入路股腘静脉血栓清除术等。
3.长期卧床
长期卧床会导致肌肉活动减少,血液循环减缓,从而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对于长期卧床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建议尽早开始被动活动肢体,以预防血栓形成。必要时也可咨询医师意见,在患侧小腿后方垫一薄软枕头,使膝关节屈曲30°-45°,踝关节背屈90°,足趾伸直,然后用绷带将小腿和足部固定于健腿上,限制小腿过度前伸,防止腓肠肌内静脉丛进一步充盈扩张。
4.肥胖
肥胖患者的下肢负重较大,可能导致血液回流不畅,从而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肥胖者可通过控制饮食和适当运动来减轻体重,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栓风险。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均衡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同时要保持规律的运动习惯,如快走、慢跑等。
5.手术后状态
手术后状态会引起局部组织损伤,刺激炎症因子产生,这些因素可能会影响正常的凝血过程,导致血液凝固障碍,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术后患者应尽早开始床上或床旁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此外还可遵医嘱使用低分子量肝素钙注射液、那屈肝素钙注射液等药物进行抗凝治疗。
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建议定期进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监测血液凝固指标,特别是有家族史的人群以及存在上述危险因素的人群。适当的体力活动,如散步、游泳等,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但需注意避免长时间静坐或站立,以免加重下肢血液循环障碍。

2024-02-25 15:21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深静脉血栓)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深静脉不正常的凝结,好发于下肢。在欧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在我国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本病在急性阶段不能得到及时诊断和处理,一些血栓可能会脱落,造成患者的肺、脑等重要脏器的栓塞而导致死亡。另一些患者不能幸免慢性血栓形成后遗症的发生,造成长期病痛,影响生活和工作能力。

推荐医生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