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科> 肾内科> 家族性肾性尿崩症> 家族性肾性尿崩症的患病原因

家族性肾性尿崩症的患病原因

发病时间:不清楚

家族性肾性尿崩症的患病原因

补充说明:家族性肾性尿崩症的患病原因

a******W 2021-08-11 17:28

家族性肾性尿崩症 缺陷 肾脏 肾性尿崩症 神经元 抗利尿激素 垂体 氢氯噻嗪片 螺内酯片 脱水

我要咨询

其他人还在看

精选回答(1)

赵英帅 主治医师 河南省人民医院 三甲

擅长:擅长报告解读、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冠心病、糖尿病、胃肠炎、便秘、感冒、肺结节、甲状腺结节等疾病的综合诊疗

提问

家族性肾性尿崩症可能因遗传突变、基因缺陷或基因多态性引起,治疗需要考虑遗传因素,建议患者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1.遗传突变
遗传突变是指DNA序列发生了意外改变,导致特定蛋白功能异常。在家族性肾性尿崩症中,由于AVPR2、AVPR2等基因突变,使肾脏对加压素不敏感,无法正常调节水重吸收。针对遗传突变引起的肾性尿崩症,可采用基因疗法进行针对性修复受损基因,以恢复其正常功能。
2.基因缺陷
基因缺陷指的是某一个或者多个基因出现缺失、插入、点突变等情况,导致蛋白质合成异常,影响到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肾性尿崩症主要是由于AVP神经元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减少或缺乏所致,而这种物质是由垂体后叶合成并储存的一种肽类激素,在遗传因素的作用下,可能会引起基因缺陷,从而诱发肾性尿崩症的发生。对于存在基因缺陷的患者,可以遵医嘱使用氢片、螺内酯片等药物进行治疗,能够增加水和钠的重吸收,减少尿液排出量,进而缓解不适症状。
3.基因多态性
基因多态性指同一种群中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的生化特征差异,这些差异通常由单个核苷酸多态性引起。在家族性肾性尿崩症中,某些基因多态性可能会影响AVPR2、AVPR2等基因的功能表达,但不一定导致疾病发生。对于存在基因多态性的患者,可以通过口服补液盐Ⅲ(儿童用)来补充身体所需的水分和电解质,防止脱水的情况发生。
建议定期进行血液和尿液分析以及肾功能测试,以监测病情变化。必要时,可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制定合适的随访计划。

2024-03-07 20:05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肾性尿崩症 (继发性或不完全性抗ADH性尿崩症,家族性肾性尿崩症,肾原性尿崩症,遗传性或原发性抗垂体后叶素性尿崩症 )

尿崩症是指血浆ADH正常或增高的情况下,肾脏不能浓缩尿液而持续排出大量稀释性尿液的病理状态,是一种罕见的肾小管功能异常性疾病。这种过量摄水和低渗性多尿的状态,可能是由于正常生理刺激不能引起抗利尿激素释放所致。肾性尿崩症(nephrogenic diabetes insipidus)是一种肾小管对水重吸收功能障碍的疾病,表现为多尿、烦渴及持续性低张尿。

推荐医生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