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科> 血液科> 贫血> 镰状细胞贫血> 镰状细胞贫血的原因

精选回答(1)

赵英帅 主治医师 河南省人民医院 三甲

擅长:擅长报告解读、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冠心病、糖尿病、胃肠炎、便秘、感冒、肺结节、甲状腺结节等疾病的综合诊疗

提问

镰状细胞贫血的病因主要是遗传性血红蛋白合成异常,可能伴随铁负荷过量、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巨球蛋白血症或溶血性贫血等并发症。治疗需考虑个体化差异,应立即寻求专业医疗帮助。
1.遗传性血红蛋白合成异常
镰状细胞贫血是由基因突变导致血红蛋白分子结构改变所致,使红细胞变成镰刀形状,从而影响血液流动和氧气输送。通过降低氧含量可以缓解病情,例如使用富氧舱进行治疗。
2.铁负荷过量
铁负荷过量是指体内铁质积累超过正常范围,长期铁质沉积会导致心脏、肝脏等器官受损。这可能导致镰状细胞贫血患者出现心力衰竭等问题。针对铁负荷过量的治疗包括去铁胺、地拉罗司等药物,以减少体内铁质积累。
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一种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由于造血微环境和基质细胞功能异常,以及造血干细胞自我更新障碍所致。这些异常会影响红细胞的生产,进而加重镰状细胞贫血的症状。骨髓移植是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有效方法之一,可重建正常的造血功能。
4.巨球蛋白血症
巨球蛋白血症是一种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其特征为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过度产生并分泌入血,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高水平的免疫球蛋白IgM可能会干扰红细胞的功能,加剧镰状细胞贫血的症状。IgM单克隆丙种球蛋白血症的治疗通常采用苯丁酸氮芥、环磷酰胺等化疗药物,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增长来控制病情。
5.溶血性贫血
镰状细胞贫血患者的红细胞容易受到变形的影响而发生破裂,导致溶血性贫血的发生。此时,由于大量破坏了的红细胞释放出大量的胆红素和其他代谢产物,这些物质会进一步损伤其他红细胞,形成恶性循环。输血是治疗溶血性贫血的一种有效手段,能够迅速改善贫血症状,但需谨慎选择供体,防止感染镰状细胞变异株。
建议定期进行血常规、血红蛋白电泳分析等检测,监测病情变化。必要时,可遵医嘱服用羟基脲进行治疗,对于镰状细胞贫血有较好的疗效。

2024-01-28 18:20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镰状细胞贫血 (镰状细胞性贫血)

镰状细胞贫血是1949年世界上最早发现的第一个分子病,由此开创了疾病分子生物学时代。其分子病理是基因发生单一碱基突变,正常基因第6个密码子为GAG,编译谷氨酸,突变后变为GTG,编译缬氨酸,这种单个氨基酸的替代即形成HbS。在临床上,血红蛋白S病有3种主要形式:①纯合子状态,即镰状细胞贫血;②杂合子状态,即镰状细胞性状;③血红蛋白S与其他异常血红蛋白的双杂合子状态,包括血红蛋白S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血红蛋白C病、血红蛋白D病等。在脱氧状态下,HbS的溶解度为脱氧HbA的1/40。因此脱氧可使红细胞僵硬变形,成为镰刀状,故名。

适用药品

硫唑嘌呤片

1.急慢性白血病,对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近期疗效较好,作用快,但缓解期短;2.后天性溶血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3.慢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活动性肝炎(与自体免疫有关的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变;4.甲状腺机能亢进,重症肌无力;5.其他: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节段性肠炎、多发性神经根炎、狼疮性肾炎,增殖性肾炎,Wegener氏肉芽肿等。

甲磺酸伊马替尼胶囊

用于治疗费城染色体阳性的慢性髓性白血病(Ph+CML)的慢性期、加速期或急变期;用于治疗不能切除和/或发生转移的恶性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成人患者。用于以下适应症的安全有效性信息主要来自国外研究资料,中国人群数据有限:1.用于治疗成人复发的或难治的费城染色体阳性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2.用于治疗嗜酸细胞过多综合症(HES)和/或慢性嗜酸粒细胞白血病(CEL)伴有FIP1L1-PDGFRα融合激酶的成年患者。3.用于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生性疾病(MDS/MPD)伴有血小板衍生生

苯丁酸氮芥片

霍奇金病,数种非霍奇金病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瓦尔登斯特伦巨球蛋白血症,晚期卵巢腺癌。本品对于部分乳腺癌病人也有明显的疗效。

福乃得维铁缓释片

用于明确原因的缺铁性贫血

推荐医生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