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胆道蛔虫症非手术治疗的措施是
补充说明:胆道蛔虫症非手术治疗的措施是
a******W 2021-08-08 19:48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胆道蛔虫症非手术治疗的措施包括解痉止痛、驱虫治疗、营养支持治疗、抗感染治疗等。如果症状没有缓解反而加重,应尽快就医以避免进一步的并发症。
1.解痉止痛
通过使用阿托品、山莨菪碱等药物解除平滑肌痉挛,缓解疼痛。胆道蛔虫症患者常伴随胆管痉挛性绞痛,解痉止痛有助于减轻症状,促进病情恢复。
2.驱虫治疗
可选用氯硝柳胺片、吡喹酮片等驱虫药进行治疗。胆道蛔虫症是由吞入的蛔虫移动至胆管引起的,驱虫治疗旨在消除体内的蛔虫,减少其对胆道系统的刺激和损伤。
3.营养支持治疗
提供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必要时给予静脉营养支持。确保充足的营养摄入可以帮助身体对抗感染,修复受损组织,促进康复过程。
4.抗感染治疗
根据感染类型和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感染治疗能控制细菌感染,防止继发性胆管炎的发生和发展,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此外,患者应保持充足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加重腹痛。若经上述处理后,患者的不适症状没有得到缓解或者出现新的并发症,则需要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进一步诊治。
2024-01-27 10:11
举报相关问题
向医生提问
胆道蛔虫症(biliarytractascariasis,biliary ascariasis)是肠道蛔虫病中最严重的一种并发症。多见于6-8岁学龄儿童、农民和晚期孕妇。它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肠道蛔虫运动活跃,并钻入胆道而出现的急性上腹痛或胆道感染。发作时病人疼痛难以忍受,大哭大叫,十分痛苦。若治疗措施跟不上,晚期病人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脱水和酸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症状起因:(一)发病原因 蛔虫成虫本寄生在小肠中、下段,偶尔进入上消化道。蛔虫有钻孔的癖好。因此,进入十二指肠的蛔虫常经胆总管开口钻入胆道。临床观察注意到:有时蛔虫可经口吐出或爬出,病人多伴高热、饥饿、腹泻或用山道年驱虫而药量不足等情况。因而考虑蛔虫生活环境的改变可能是促其向上消化道移动的诱因。 (二)发病机制 钻入胆道的蛔虫多为1条,但也有十数条甚至百余条者。蛔虫很少进入胆囊,多数停留在胆管系统中,包括肝外及肝内的胆管。 在蛔虫通过Oddi括约肌的过程中,括约肌因受到刺激而痉挛,引起剧烈的疼痛。蛔虫退出胆道或完全进入胆道后,对括约肌的刺激消失,痉挛引起的剧痛得以缓解。蛔虫在胆道内活动也可引起阵发性疼痛。也正由于蛔虫体的活动,使得胆汁的通道不致被完全阻断,因而一般不出现黄疸。肠道细菌随虫体进入胆道,可招致胆道感染,引起胆囊、胆管的急性炎症,以致肝脓肿、胆道出血、感染性休克和败血症等轻重不等的并发症。我们曾见到过胆管被蛔虫钻破而造成胆汁性腹膜炎的病例,也曾见过蛔虫性肝脓肿破入心包致死的病例。原有胆管狭窄或结石者,进入胆道的蛔虫常引起较严重的并发症。此外,胆道蛔虫还能引起急性胰腺炎及其一系列并发症。进入胆道的蛔虫有的可再退出胆道。未退出者,活动逐渐减少,终于死在胆道内。我们观察过几例正值胆道T型管引流期间所发生的胆道蛔虫病例。胆道内蛔虫尸体的碎片随胆汁由T管排出,可持续1~2个月。同期经T管反复作胆道造影,显示蛔虫在胆道内的负影也逐渐变小,有的完全消失。这表明存在着将胆道内的蛔虫尸体排出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从手术取出的胆石标本又可以清楚地看到,胆道内的蛔虫尸体被胆石样的沉淀逐步包埋最终形成结石的各个阶段。而且,40%~84%的胆管结石病例,可自胆石的核心部位找见蛔虫残骸或虫卵。由此可见,胆道蛔虫病的腹痛症状缓解之后,虽有部分病人可将胆道内的虫尸排净而不留后患。但也有不少病人在其虫尸还没有来得及崩解排净之前,就逐渐被胆石样的沉着物附着、包裹,反过来阻碍其排出,最终形成结石。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对胆道蛔虫病的治疗,不能仅以消除其急性症状为目标。还要力争虫尸干净、彻底地排出胆道以防结石形成。
常见检查:
就诊科室:传染科、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