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胃慢性出血怎么办
补充说明:胃慢性出血怎么办
a******W 2021-07-15 22:14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胃慢性出血可采取胃镜下止血、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经皮经肝曲张静脉栓塞术、胃壁全层切除术、质子泵抑制剂治疗。
1.胃镜下止血
胃镜下止血是通过内窥镜直接观察到出血点,并使用电凝、激光等技术进行止血。例如,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高频电流对出血部位进行烧灼。此方法适用于急性或慢性的上消化道出血,但需注意术后可能出现穿孔风险。
2.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在影像引导下将病变组织局部切除的一种微创手术方式,如结肠镜检查、腹腔镜手术等。其主要用于治疗良性肿瘤、息肉等疾病,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
3.经皮经肝曲张静脉栓塞术
经皮经肝曲张静脉栓塞术是一种介入放射学技术,通常在X光机监控下完成,利用导管向肝脏注射硬化剂或弹簧圈以闭合异常血管。该方法用于控制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引起的急性出血,效果迅速且并发症较少。
4.胃壁全层切除术
胃壁全层切除术是外科手术中的一项复杂操作,需要完整移除受损部分包括黏膜层、肌层及外层。主要针对严重溃疡性病变或其他无法经内镜处理之情况;围手术期管理需严密监测营养状态及可能并发贫血。
5.质子泵抑制剂
质子泵抑制剂通过阻断胃壁细胞H+/K+-ATP酶的活性来减少胃酸分泌,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口服给药。适用于胃炎、胃溃疡等引起胃部不适症状时使用。长期服用可增加骨折风险。
患者应定期复查胃镜以评估病情变化,同时遵循医嘱调整饮食习惯,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减少胃部负担,促进康复。
2024-04-01 18:05
举报相关问题
向医生提问
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因其胃黏膜已处于充血、水肿、点状出血与糜烂状态。轻则加重胃黏膜的损伤,使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症状加重;重则引起胃溃疡和不易察觉的胃出血,使患者在不知不觉中出现贫血、体质下降、抵抗力低下,容易并发其他疾病。
症状起因: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致病因素迄今尚未完全明了,经研究发现几乎任何能影响机体的因素都能引起慢性浅表性胃炎。其中比较明确的病因有: (1)细菌、病毒及毒素:多见于急性胃炎之后,胃粘膜病变经久不愈或反复发作,逐渐演变而成慢性浅表性胃炎。 (2)鼻腔、口腔、咽部慢性感染:鼻腔、口腔、咽部等部位的慢性感染病灶,如齿槽溢脓、扁桃体炎、鼻窦炎等细菌或其毒素的长期吞食,可反复刺激胃粘膜而引起慢性浅表性胃炎。经发现90%慢性扁桃体炎患者胃内有慢性炎症改变。 (3)吸烟:烟草中主要有害成分是尼古丁,长期大量吸烟可使幽门括约肌松弛,十二指肠液反流,以及胃部血管收缩,胃酸分泌量增加,从而破坏胃粘膜屏障导致慢性炎性病变。根据 Eward发现,每天吸烟20支以上者40%可发生胃粘膜炎症。 (4)药物:某些药物如水杨酸制剂、皮质激素、洋地黄、消炎痛、保泰松等,可引起慢性胃粘膜损害。 (5)刺激性食物:长期食用烈酒、浓茶、咖啡、辛辣及粗糙食物,以及过饥或过饱等无规律的饮食方式均可破坏胃粘膜保护屏障而发生胃炎。 (6)循环及代谢功能障碍:胃粘膜的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及其对各种损伤因素的防御能力,均与充足的粘膜血流量密切相关。充血性心力衰竭或门静脉高压时,使胃长期处于瘀血和缺氧状态,导致胃粘膜屏障功能减弱,胃酸分泌减少,细菌大量繁殖,容易造成胃粘膜炎性损害。慢性肾功能衰竭时,尿素从胃肠道排出增多,经细菌或肠道水解酶作用产生碳酸铵和氨,对胃粘膜产生刺激性损害,导致胃粘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 (7)胆汁或十二指肠液反流:经纤维胃镜发现或证实胆汁返流是引起慢性胃炎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或胃手术后十二指肠液或胆汁可反流至胃内,并破坏胃粘膜屏障,促使H+及胃蛋白酶反向弥散至粘膜内引起一系列病理反应,导致慢性胃炎。 (8)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Marshall和Warren从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窦粘液层及上皮细胞中首次分离出HP。此后众多学者对慢性胃炎患者进行了大量实验研究,在 60%~90%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中培养出HP,继而发现HP的感染程度与胃粘膜的炎症程度呈正相关关系。故1986年,世界胃肠病学会第八届会议上提出了HP感染是慢性胃炎的重要原因之一。HP致病机理可能主要是通过破坏胃粘膜屏障,使H+反向弥散,最终引起胃粘膜的炎症。 (9)心身因素:由于心理卫生不健康,长期处于精神紧张、忧虑或抑闷状态,可引起全身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功能失衡。尤其是交感神经长时间处于兴奋状态,亦会导致胃粘膜血管舒缩功能紊乱,造成胃粘膜血流量减少,破坏胃粘膜屏障作用,久而久之形成胃粘膜慢性炎症反应。
常见检查:
就诊科室:消化、胃肠
健康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