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科> 心血管内科> 血流阻力> 温度对血流阻力的影响

精选回答(1)

任正新 主治医师 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 三甲

擅长:擅长糖尿病、心血管系统疾病和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对体检综合分析和健康指导有一定的经验。

提问

温度通过影响血液黏度增高、血管壁通透性增加、红细胞聚集性增强、凝血机制改变以及微血管痉挛来影响血流阻力。
1.血液黏度增高
当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时,会导致体表血管扩张或收缩,影响血液循环的速度和流量,从而引起血液黏度的变化。血液黏度增高会减缓血液流动速度,增加心脏负担,长期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2.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温度变化会引起人体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激素分泌增多,这些激素具有收缩血管的作用,进而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管壁通透性的增加可能导致炎症因子渗出,引发局部组织水肿或其他炎症反应。
3.红细胞聚集性增强
温度会影响红细胞膜的流动性及稳定性,高温下红细胞膜流动性增加,低温下则降低。此外,温度还会影响红细胞表面蛋白的功能活性,使其与其它蛋白间的相互作用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其聚集能力。红细胞聚集性增强会使血流阻力增大,容易形成微血栓,堵塞血管,引起局部缺血缺氧。
4.凝血机制改变
温度变化可能通过影响酶促反应速率来间接地影响凝血过程中的某些关键步骤,如凝血因子的活化和纤维蛋白原的转化为纤维蛋白。凝血机制的改变可能导致出血倾向或血栓形成,进一步加剧血流阻力。
5.微血管痉挛
温度变化可以刺激神经系统,尤其是交感神经系统,导致心率加快和血压升高,这可能会引起微血管痉挛。微血管痉挛使得微循环血流减少,进一步加重了血流动力学紊乱,增加了心脏负荷。
建议定期监测体温和血液指标,以评估身体对温度变化的适应性和血液状态的稳定性。

2023-12-26 20:35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血流迟缓 (血流阻力)

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所遇到的阻力,称为血流阻力。血流阻力的产生,是由于血液流动时因摩擦而消耗能量,一般是表现为热能。这部分热能不可能再转换成血液的势能或动能,故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压力逐渐降低。在湍流的情况下,血液中各个质点不断变换流动的方向,故消耗的能量较层流时更多,血流阻力就较大。

  • 症状起因:人体内血管的长度通常不会发生较大变化。因此,血流阻力主要取决于血管半径和血液粘滞性。其中血管半径是形成血流阻力的主要因素。血管半径只要发生很小改变,即可以引起血流阻力的明显变动。血液循环中外周阻力大小,主要受阻力血管口径大小所控制。神经系统和体液因素对血压的调节作用,可通过这一环节起作用。

  • 可能疾病: 上矢状窦血栓性静脉炎 双侧束支传导阻滞 小儿嗜血流感杆菌肺炎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 常见检查:

  • 就诊科室:血液

推荐医生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