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儿科> 新生儿科> 新生儿皮肤硬肿> 新生儿皮肤硬肿病因

精选回答(1)

李红冬 副主任医师 深圳市宝安人民医院 三甲

擅长:内科学和全科医学副主任医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擅长大内科和外科以及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心理咨询。

提问

新生儿皮肤硬肿可能是由寒冷损伤、感染、早产儿特有疾病、贫血、先天性代谢异常等病因引起的,治疗需针对具体病因进行。建议及时就医以评估病情并接受适当治疗。
1.寒冷损伤
由于环境温度过低导致局部血液循环减慢、皮下脂肪氧化分解加快而引起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水肿。复温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可将患儿置于预暖好的暖箱中逐渐提高温度至36℃左右。
2.感染
由细菌、病毒等病原体侵入引起感染,这些病原体会产生炎症因子,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液体渗出到周围组织间隙中,进而出现皮肤硬肿的情况。抗生素治疗是关键,例如使用青霉素G、阿莫西林等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
3.早产儿特有疾病
早产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易受各种病原体侵袭,从而发生感染性疾病。感染会导致机体免疫反应增强,释放炎症介质,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水分和蛋白质漏出至间质液中,引起水肿和硬结。针对早产儿特有疾病的治疗需遵医嘱,如呼吸窘迫综合征可以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疗法进行治疗。
4.贫血
贫血时红细胞数量减少,血液携氧能力下降,器官组织缺氧,导致新陈代谢障碍,皮肤微循环受损,进而出现皮肤硬肿的现象。补充铁剂是纠正缺铁性贫血的主要手段,对于新生儿可用右旋糖酐铁口服溶液、葡萄糖酸亚铁糖浆等药物进行补铁治疗。
5.先天性代谢异常
先天性代谢异常是指遗传因素导致的代谢功能缺陷,如溶酶体贮积症等,此时可能会因为脂质沉积而影响皮肤结构和功能,导致皮肤硬肿。治疗可能涉及基因治疗或特定代谢异常的针对性治疗,如黏多糖贮积症Ⅰ型患者可遵照医生的意见接受Laronidase注射用浓溶液治疗。
建议密切监测患儿体温变化,以免加重皮肤硬肿现象。必要时,应进行血常规、电解质分析以及甲状腺功能测定等相关检查,以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并指导后续处理。

2024-03-02 00:56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新生儿皮肤硬肿

新生儿硬肿症(neonatalscleredema)是一综合征,由于寒冷损伤、感染或早产引起,其中以寒冷损伤为最多见,称寒冷损伤综合征。以皮下脂肪硬化和水肿为特征。

  • 症状起因: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肤薄嫩,血管丰富,容易散热。综色脂肪是新生儿体内特有的组织,它的代谢是新生儿在寒冷环境中急需产热时的主要能量来源,而饥饿时的能量来源是白色脂肪。如小儿周围环境温度过低,散热过多,棕色脂肪容易耗尽,体温即会下降。新生儿严重感染时体温也会不升。这些情况下皮下脂肪都容易凝固而变硬,同时低温时周围毛细血管扩张,渗透性增加,易发生水肿,结果产生硬肿。低体温对人体影响的研究还在不断深入,①低体温时周围循环阻力下降,血液淤滞,组织缺氧。中心血循环量则减少,心率减慢,尿量减少。在复温过程中血循环量增加,如尿量不随之增加,可能引起心力衰竭,甚至发生肺水肿和肺出血;②低体温时呼吸减慢,有时呼吸暂停,易发生呼吸性酸中毒,又由于营养进入量不足,造成代谢性酸中毒,因此重型硬肿症酸中毒也较重;③低体温时糖代谢不完善,病初起可能出现高血糖,但由于糖消耗增高,继而发生低血糖;④低体温时红细胞压积和血液粘稠度增高,血小板减少,肝素样物质也减少。种种原因都可引起凝血障碍,诱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严重感染时由于休克更易发生DIC。

  • 可能疾病:五硬  赤游丹  新生儿休克  

  • 就诊科室:儿科

推荐医生更多

蔡惠英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张青龙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吕建光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冷贵生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陈刚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吴敏 副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