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药品> 归脾丸> 湿气重和虚证吃归脾丸还是健脾丸

湿气重和虚证吃归脾丸还是健脾丸

发病时间:不清楚

湿气重和虚证吃归脾丸还是健脾丸

补充说明:湿气重和虚证吃归脾丸还是健脾丸

a******W 2020-07-21 13:09

湿气重 归脾丸 健脾丸 党参 白术 茯苓 黄芪 当归 龙眼肉 酸枣仁 远志 甘草 大枣 心脾两虚 心悸怔忡 失眠 健忘 萎黄 头昏 头晕 陈皮 枳实 山楂 麦芽 健脾开胃 脾胃虚弱 脾虚 消化

我要咨询

其他人还在看

精选回答(1)

郑湘宏 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擅长:中医呼吸如慢性咳嗽、过敏咳嗽、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肿瘤等;消化道病如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慢性结肠炎;老年病如高血压、高脂血症以及骨关节病如膝关节病、颈肩腰腿痛、骨质疏松症。

提问

湿气重和虚症吃健脾丸比较好。
中医理论认为,脾胃虚则湿气重,因此祛湿需要健脾益气。健脾丸和归脾丸都有健脾益气的功效,但是归脾丸的化湿作用较弱,不建议用归脾丸来除湿气。归脾丸由党参、白术、茯苓、黄芪、当归、龙眼肉、酸枣仁、远志、甘草、广木香、大枣组成,具有一些健脾胃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养心、益气和养血的作用,治疗心脾两虚和脾不统血的心悸怔忡、失眠健忘、面色萎黄、头昏头晕等效果好。而健脾丸由党参、炒白术、陈皮、枳实、炒山楂、炒麦芽组成,具有健脾开胃的功效,用于脾胃虚弱,脘腹胀满,食少便溏等症。由此可见,健脾丸比归脾丸祛湿的效果更强。
对脾虚患者来说,吃药虽然能尽快消除身体症状,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患者从饮食以及情绪上进行调整,饮食方面要注意少吃多餐,尽量吃柔软,易消化的食物,更要避免吃刺激食物,情绪上要放松心情,不可忧心多思。

2020-07-22 16:03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湿气重

湿气重有内湿和外湿之分。自然界的六气太过时不适合人体正常的适应即为六邪。而此处的外湿即为自然界湿气太胜侵袭人体,由于湿为阴邪易袭阳位其性重浊,所以感受湿邪时会有头痛如裹困重等感觉,又因其重浊粘腻往往伴有肢体困重麻木的感觉,另外脾喜燥恶湿,易被湿邪所困出现脾虚。

  • 症状起因:如何判断自己身体是否有湿?如何祛湿? 有句古话叫:“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湿与寒在一起叫寒湿,与热在一起叫湿热,与风在一起叫风湿,与暑在一起就是暑湿。湿邪不去,吃再多的补品、药品都如同隔靴搔痒,隔山打牛。生活中很多人患上了脂肪肝、哮喘、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疾病,甚至恶性肿瘤,其实这些病都跟湿邪、痰湿有关。 1800多年前,东汉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在他的著作《伤寒论》中说:“身大热,反欲得衣者,寒在骨髓。”就是说发烧的人虽然体温很高,身上反而感觉寒冷想多穿衣服,表明体内寒气很重,寒邪都到骨髓了。此时再用抗生素等寒凉药物输液消炎退烧,会把外在的一些寒湿之气直接带进体内。(我们不都是这样做的吗?) 张仲景是《伤寒论》的作者,在他那个时代人们忍饥受冻,疾病以寒邪为主,用热药就可以直接对治。如今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单纯的伤寒已经很少见了,反而是外寒跟内热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湿邪。真正的寒症并不多见,主要是以湿邪为主。湿为阴邪,遏伤阳气,阻碍气机。换句话说,阳虚的时代是湿邪在作祟。 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现在冬天很少见到真正着凉感冒的病人,夏天反而比比皆是。 现代人是生活在一个冬有暖气夏有空调的环境中,对四季的感觉越来越不分明。夏天该出汗的时候因为用空调导致汗液挥发不出来淤积体内;冬天烧暖气,穿件单衣还冒汗,阳气外越,藏不住精气(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人体在这种环境的状态下最容易生病,皮肤开合的功能下降,抵御病邪的能力越来越差了,极容易导致体内湿邪堆积,造成阳气虚衰。湿邪对人体的伤害,比寒邪还要大。 酷暑时节,人们贪图冷气,爱喝冷饮,爱吃凉菜。一杯冰镇啤酒下肚,从里到外、从头到脚都透着凉快劲儿。殊不知,为贪图这一时之快,同时也将湿邪深深地埋在了体内,成为困扰我们健康的一个大大的隐患。 每年七八月份叫长夏,此时湿气当令,人体中的脾与之相应。湿在中医里又叫“阴邪”,而脾为至阴之脏,喜燥恶湿,所以脾气在七八月的时候最旺盛。如果长夏湿气过盛,就容易损伤脾脏。同时,脾主运化水液,它的特点是阳气易衰,阴气易盛,湿邪侵犯人体后最易伤害脾阳,而脾阳的虚弱也进一步助长了湿邪的侵入。 还有的人喜欢吃猪肉,猪肉性味咸寒助痰,肉吃多了也能导致痰湿,如果感觉体内湿重,最好坚持吃一段时间的素食;长期吃电饭煲煲的大米饭,也容易造成体湿。体湿的人可以用薏米红豆汤或锅巴来解决。喝上一阵子薏米红豆汤之后,再喝小米粥来补补脾胃,久之脾健,湿自化。

  • 就诊科室:中医

推荐医生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