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火疖子
补充说明:火疖子
a******W 2017-10-17 20:55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火疖子在临床上一般指疖,是一种化脓性毛囊及毛囊周围组织的感染,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物理治疗、中医治疗等。
1、药物治疗
如果疖的体积比较小,而且病情比较轻微,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涂抹鱼石脂软膏、莫匹罗星软膏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还可以遵医嘱服用盐酸米诺环素胶囊、头孢克肟胶囊等药物进行治疗。
2、手术治疗
如果疖的体积比较大,而且病情比较严重,通过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则需要及时到医院通过手术切开病灶,排除脓液的方式进行治疗。
3、物理治疗
对于早期没有化脓的疖,可以采用超短波以及红外线等物理方法进行治疗,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炎症消退。
4、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疖的发生与内外因素有关,如饮食辛辣、湿热、热毒壅盛等,可导致火毒炽盛、热毒蕴结,从而出现疖。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采用中医治疗,如口服中药汤剂、中药外敷等。
5、其他治疗
如果疖存在化脓的情况,可以使用无菌针头挑开排脓,或者通过手术切开病灶,引出脓液。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注意皮肤清洁卫生,避免自行挤压疖,以免导致感染。如果出现不适症状,患者应及时就医治疗。
2018-01-28 10:40
举报相关问题
医生回答(1)
火疖子通常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触痛、脓点等症状,一般情况下可以自行消退,但如果伴有发热或其他感染症状,则建议及时就医。
1.局部红肿
火疖子主要是由毛囊深部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引起的,炎症刺激会导致局部出现红肿的现象。红肿通常出现在皮肤表面,可能伴有局部温度升高和颜色改变。
2.疼痛
火疖子发生时,炎症因子会刺激周围的神经末梢,导致疼痛感。疼痛一般集中在病变区域,可能呈钝痛或刺痛。
3.触痛
触痛是由于炎症反应导致毛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使神经纤维受到刺激而产生的。触痛主要在患处明显,轻微触摸即可诱发强烈不适。
4.脓点
当火疖子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炎症会进一步加重,导致坏死组织和白细胞聚集形成脓液。随着脓液逐渐积聚,会在皮肤表面形成一个凸起的脓点。脓点通常位于红肿区域的中心,有时可自行破裂排出脓液。
5.发热
感染可能导致机体免疫系统响应,产生内源性致热原,进而引发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引起发热现象。发热通常伴随全身不适、乏力等症状,可通过腋下测量得到明确数值。
针对火疖子的症状,建议患者可以进行血常规、C-反应蛋白检测以评估感染情况。治疗措施包括外用抗生素药膏如鱼石脂软膏、莫匹罗星软膏等,重症情况下可能需要口服抗生素或静脉注射治疗。患者平时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过度出汗,保持患处干燥清洁,同时还要注意休息,避免熬夜,以免影响病情恢复。
2024-03-18 08:17
举报向医生提问
疼痛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是机体受到损伤时发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性体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包括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痛感觉,以及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痛反应。疼痛的位置常指示病灶所在,而疼痛的性质间接说明病理过程的类型。
症状起因:病因: 疼痛通常由导致组织损伤的伤害性刺激引起。 外部因素:刀割、棒击等机械 性刺激,电流、高温和强酸、强碱等物理化学因素均可成为伤害性刺激。 内部因素:疾病如癌症等导致组织细胞发炎或损伤时,释入细胞外液中的钾离子、5-羟色胺、乙酰胆碱、缓激肽、组胺等生物活性物质亦可引起疼痛或痛觉过敏。 其他因素:受凉、受潮湿过度劳累和长期不适当的工作体位后发生疼痛。 病理: 全身皮肤和有关组织中分化程度最低的游离神经末梢,作为伤害性感受器,将各种能量形式的伤害性刺激转换成一定编码型式的神经冲动,沿着慢传导的直径较细的有髓鞘和最细的无髓鞘传入神经纤维,经背根神经节传到脊髓后角或三叉神经脊束核中的有关神经元,再经由对侧的腹外侧索传至较高级的疼痛中枢──丘脑、其他脑区以及大脑皮质,引起疼痛的感觉和反应。与此同时,快传导的直径较粗的传入神经纤维所传导的触、压等非痛信息已先期到达中枢神经系统的有关脑区,并与细纤维传导的痛信息发生相互作用。
常见检查:
就诊科室:神经
余麦口咽合剂
彝医:麦枯息火。中医:滋阴降火。用于阴虚火旺、虚火上炎所致的口疮灼热、疼痛,局部红肿、心烦、口干,小便黄赤,以及复发性口腔溃疡见以上症状者。
丹莪妇康煎膏
活血化瘀,疏肝理气,调经止痛,软坚化积。用于妇女瘀血阻滞所致月经不调、痛经,经期不适、癓瘕积聚,以及盆腔子宫内膜异味症见上述症状者。
炔雌醇环丙孕酮片
治疗育龄妇女雄激素敏感所致的中重度痤疮(有或无皮脂溢)及/或多毛,这其中包括需要治疗这些症状的多囊卵巢综合症患者。对治疗痤疮,炔雌醇环丙孕酮片应用于不适宜采用局部治疗或全身抗生素治疗的痤疮。
复方聚维酮碘搽剂
本品用于足癣、体癣、头癣、花斑癣、手癣、甲癣;并发细菌感染也可使用;用于疖、蚊虫叮咬、手足多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