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传染病科> 肝病科> 乙肝> 乙型肝炎> 黄芩的作用与功效

精选回答(1)

任正新 主治医师 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 三甲

擅长:擅长糖尿病、心血管系统疾病和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对体检综合分析和健康指导有一定的经验。

提问

黄芩具有泻火解毒、清热燥湿、抗炎、抗病毒、降血压等功效与作用。由于黄芩可能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使用时需谨慎并咨询医生以确保安全有效。
1.泻火解毒
黄芩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其性寒凉,入肺经和大肠经,能清除体内火热邪气。可用于治疗肺热咳嗽、湿热痢疾等病症。可配伍石膏、栀子增强清泄肺火之效;或与白头翁合用以加强清热解毒、利湿止痢之功。
2.清热燥湿
黄芩归肺、胆经,具有清热燥湿的作用,能够使体内的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对于湿温发热、暑湿表证、湿热痞满、呕吐泻痢等病症有一定的缓解效果。内服时可用黄连、半夏同治湿温初起,见头痛身困、胸闷不饥、舌苔腻等症。
3.抗炎
黄芩中的黄芩苷、汉黄芩素等成分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可以抑制炎症细胞的活化和迁移,从而减轻组织损伤。适用于治疗急性阑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等疾病。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口服复方黄芩片进行治疗。
4.抗病毒
黄芩提取物中含有多种生物碱类化合物,如黄芩甙元等,这些物质对多种病毒有直接杀灭作用。常用于治疗流感、肝炎等病毒感染性疾病。可通过煎汤内服或者外敷的方式给药。
5.降血压
黄芩中所含有的黄芩甙元等成分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进而达到降低血压的目的。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适当服用黄芩茶有助于控制血压水平。建议每日饮用一杯黄芩茶,并结合适量运动和饮食调整来管理血压。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黄芩时不宜同时摄入生冷、油腻食物,以免影响其吸收和发挥疗效。此外,由于黄芩性质偏寒,长期大量服用可能会伤及脾胃,因此脾胃虚寒者慎用。

2024-02-21 15:32

举报

医生回答(4)

李同全 主治医师 三甲

提问

黄芩的作用与功效: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黄芩煎剂4g/kg 腹腔注射,对小鼠防御性条件反射可使阳性反射时延长,而对非条件反射及分化无影响,说明黄芩可加强皮层抑制过程。黄芩煎剂2g/kg,对伤寒混合疫苗致热家兔有解热作用。但也有报道黄芩水煎剂或酒浸剂5-9g/只灌胃,或2g/只im,均不能证明黄芩对伤寒疫苗致热家兔有解热作用。抗炎抗变态反应。

2016-04-08 22:08

举报

林慧颖 主治医师 三甲

擅长:全科

提问

黄芩的作用与功效:抗真菌作用
  黄芩煎液,试管斜面法试验4%浓度抑制狗小牙胞菌及堇色毛癣菌,8%浓度抑制许兰氏黄癣菌,10%浓度抑制许兰氏黄癣菌蒙古变种,15%浓度抑制共心性毛癣菌及铁锈色毛癣菌。黄芩水浸剂1:3浓度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同心性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羊毛样小芽胞癣菌、红色表皮癣菌、K、W、氏表皮癣菌、星形奴卡氏菌等有不同程度抑菌作用。
  抗病毒作用 黄芩煎剂25-100%浓度,体外试验对乙型肝炎病毒DNA复制有抑制作用。

2016-04-08 22:08

举报

闵海敏 主治医师 三甲

提问

黄芩的作用与功效:抗菌作用
  黄芩煎剂100%浓度,平板法试验,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霍乱弧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葡萄球菌、溶血性琏球菌(a,B)、肺炎双球菌、白喉杆菌等有抑制作用。黄芩煎剂试管法试验1:1280 浓度可抑制伤寒杆菌、溶血性链球菌 a,1:640 浓度抑制溶血性链球菌B,肺炎双球菌及福氏痢疾杆菌、人结核杆菌 H37,1:320 浓度可抑制霍乱弧菌、志贺氏痢疾杆菌;1:80 浓度时宋内氏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黄芩醇浸液0.5g/ml或0.05g/ml,用琼脂斜面培养,药液与培养基1:1 混合,对绿脓杆菌有抑制作用。黄芩醇浸液2g/ml浓度,平皿法试验对大肠杆菌、桔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黄芩煎剂、醇提剂1g/ml浓度,用平板法试验时对脑膜炎球菌均有抑作用。

2016-04-08 22:08

举报

李敏华 主治医师 三甲

提问

黄芩的作用与功效:黄芩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降血压
  用于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药对》:“山茱萸、龙骨为之使。恶葱实。畏丹砂、牡丹、藜芦。配柴胡,通调表里,和解少阳;配白术,清热安胎;配半夏,苦降辛开;配黄连,清热燥湿;配枳实、厚朴,消食和胃。

2016-04-08 22:08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痞满

痞满是由表邪内陷,饮食不节,痰湿阻滞,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而成的以胸脘痞塞满闷不舒,按之柔软,压之不痛,视之无胀大之形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脾胃病证。本证按部位可划分为胸痞、心下痞等,心下即胃脘部,故心下痞又可称为胃痞。本节主要讨论胃痞。胃痞是脾胃肠病证中较为常见的病证,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较好的疗效。西医学中的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消化不良等疾病,当出现以胃脘部痞塞,满闷不舒为主要表现时,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推荐医生更多

孙城城 主治医师

提问

贵州盛京中医肝病医院

蔡惠英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张青龙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吕建光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冷贵生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陈刚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